汪晖“抄袭门”事件剖析 媒体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汪晖“抄袭门”事件剖析 媒体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ID:25417173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0

汪晖“抄袭门”事件剖析 媒体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_第1页
汪晖“抄袭门”事件剖析 媒体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_第2页
汪晖“抄袭门”事件剖析 媒体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_第3页
汪晖“抄袭门”事件剖析 媒体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_第4页
汪晖“抄袭门”事件剖析 媒体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_第5页
资源描述:

《汪晖“抄袭门”事件剖析 媒体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汪晖“抄袭门”事件剖析媒体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汪晖“抄袭门”事件剖析媒体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陷入“抄袭门”的学者汪晖,汪晖“抄袭门”事件剖析媒体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学术聚焦  本报记者对话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剖析汪晖“抄袭门”事件及各方分歧  策划/谭敏  文/本报记者赵琳琳  清华大学汪晖教授,因其博士论文《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被学界同仁指称抄袭而身陷“抄袭门”。随后,此事件在媒体和学界引起巨大争论。时至今日,学界、媒体各执观点,众说纷纭,事件结果依旧悬而未决。而关于此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不得不让人深思。  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究

2、竟应该如何进行?其程序如何?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声音经由媒体的传播与放大,是否会影响人们对于此类事件的正确认知及判断?媒体的高度关注是否有“暴力”之嫌?就上述话题本报记者昨日对话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广州日报:近几个月来,关于汪晖“抄袭门”事件的各种观点频频见诸媒体,但是,对于此事件最后的处理却一直悬而未决,就你看来,其处理程序如何进行才是合理的?  熊丙奇:汪晖事件涉嫌学术不端行为,对此类事件的处理程序应该是:就其涉嫌抄袭行为的发现而言,应由其本身所属学术机构发现,或由学术同行提出,然后深入调查,最后给出处理意见。汪晖可以在调查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再根据

3、学术机构处理意见进行申诉,最后,再由学术机构的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和处理。  按照这样的程序来看,目前,涉及这一事件的一些细节其实是存在问题的,比如,王彬彬教授在媒体上发表意见后,就相当于一种“举报”。按正常程序,相关学术机构,比如,当年授予汪晖博士学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应马上启动调查程序,组成一个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听取各方包括汪晖本人的意见,最后给出初步意见,自我评价《汪晖“抄袭门”事件剖析媒体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但现在没有这样的程序,这不仅使事件一直悬而未决,而且导致了一系列纷争,最后演变成了支持汪晖的在媒体上挺汪,认为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学术问题,与当

4、时的学术环境、学术不规范等问题有关,并反过来质疑王彬彬教授的动机。  学术共同体缺位是“抄袭门”主因  广州日报:你所讲的上述调查程序是国外大学对于类似事件的处理程序吗?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目前学术监管的缺位?  熊丙奇:上述程序就是国外大学对类似事件的处理程序。大学如果获知自己授予学位的博士、硕士或其他人员的学位被质疑,就应该马上从维护自我学术声誉的角度出发进行调查,公布处理结果。如果自己学校的任职教授出现了学术不端行为,发现后应马上举报,并进行独立调查,公布最终结果,这是最基本的做法,而不是拿到媒体上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就可以的。但是现在,由于没有这样的学术管理机制,导致

5、我们必须要通过媒体讨论反过来给学术机构施压,当然,媒体讨论后无法盖棺论定,因为它不是一个学术决策和管理的机构。  学术监管缺位的原因是,目前,我们没有正常的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一直以来是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学术高度行政化。学术共同体是由一些学人组成的共同体,自觉的制定一套维护学术共同体声誉的学术规范和制度,对教授进行学术评价和对学术不端的处理,都应该按照学术共同体的规则来进行,其最高利益是学术声誉、学术尊严的维护,其施行应完全按照学术规律来进行,不受任何其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由行政手段代替学术共同体来进行学术评价,最严重的弊端在于产生学术***。  广州日报

6、:对学术行为的评价,如何进行才是比较科学的?目前,我们的评价体系如何?  熊丙奇:就学术问题的评价而言,最终应该由学术共同体按照学术规则对事件和个人贡献进行评价。现在,我们没有正常的学术评价体系,对于学术问题的评价主要由两方面完成:一是官方评价,就是政府评价,如获得政府的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等,它带有很大行政成分,追求的是学术政绩;其二是媒体评价,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多的就可能被认定为学术水平高。汪晖“抄袭门”事件剖析媒体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2  第2篇公文“抄”作杂谈  〖预览〗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自从学习写作开始,此番论调就在耳边萦绕不停。特别是从

7、事公文写作以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对所谓有定评的大材料无不细心揣摩,然而“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者比比皆是,深感“天下没有不抄的笔杆子”。然而,细细品味,才知小抄者形似,中抄者神似,大抄者抄于无形,以彼家之语言,阐此户之思想,凭甲方之结构,创乙类之新意,宛如冰糖葫芦,山里红虽是买来的,竹签子却是自产的,冰糖一滚,浑然天成,又有谁敢说这不是新的创造呢?以此为切入点,谈点公文写作的粗浅感受,与诸君共勉。一、以“没有不抄的笔杆子”谈抄的重要性长期的实践,使我们感觉到——每一次写材料经历的思维过程,与初学写作时的过程是何其相似,初学者从摹仿开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