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工程课程设计--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无交叉线岔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接触网课程设计报告接触网工程课程设计评语:考勤(10)守纪(10)设计过程(40)设计报告(30)小组答辩(10)总成绩(100)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电气姓名:学号:20指导教师: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3年7月15日7接触网课程设计报告1设计的原始资料1.1具体题目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无交叉线岔设计:设计内容:根据高速电气化铁路道岔的要求,进行高速接触网无交叉线岔设计,并说明其工作原理,计算始触区位置。1.2要完成的内容本次设计要完成:分析高速无交叉线岔的工作原理,了解无交叉线岔的平面布置及设计原则,以工作
2、原理及设计原则为依据,完成对无交叉线岔的设计,并依据已设计完成的无交叉线岔,计算其始触区。2设计方案及原理2.1高速电气化铁路对道岔的要求高速电气化铁路对道岔的要求如下:(1)机车在正线可实现高速行车,不受站线接触悬挂的影响;(2)必须保证两支悬挂过度平滑,即机车从正线驶入站线,受电弓可以平稳过度到站线,机车从站线驶入正线时,受电弓可以平稳过度到正线,且不出现钻弓、打弓等现象;(3)必须保证线岔处的弹性,减少硬点;(4)要求施工时简单,运营时减少维修,事故时容易恢复。2.2无交叉线岔的原理无交叉线岔的最大优点是保证机车能从正线高速通
3、过,在平面布置时,应使侧线接触线位于正线线路中心以外999mm处。因为机车受电弓一半的宽度为673mm,考虑受电弓摆动200mm,富余量100mm,即运行机车受电弓在向线侧最外端可触及到的最大尺寸为673+200+100=973mm,其值小于999mm。若受电弓向线侧反向摆动200mm,则673-200=473mm,其值大于定位点处拉处值333mm,因而机车从正线高速通过岔区时,与区间接触网一样正常受流,与侧线接触悬挂无关,由于在悬挂布置时,充分考虑了受电弓的工作长度和摆动量,并且考虑了富余量,所以,正线高速行车时,受电弓滑板不可能
4、接触到侧线接触线,保证了正线高速行车的绝对安全性,且在道岔处不存在相对硬点。7接触网课程设计报告2.3无交叉线岔的设置原则无交叉线岔的道岔柱位于正线和侧线的两线间距的666mm处,正线拉出值为333mm,侧线相对于正线的线路中心999mm,距侧线线路中心333mm,侧线接触线在过线岔后抬高下锚。2.4无交叉线岔的设计规则(1)侧线接触悬挂应尽量远离正线线路中心,使其处于从正线高速通过的受电弓的动态包络线之外,保证受电弓以最大允许抬升量和最大允许摆动量高速通过正线接触线时碰触不到侧线接触线。(2)正线接触悬挂应尽量靠近侧线线路中心,使
5、受电弓能顺利地在正线接触线与侧线接触线间相互转换。(3)道岔区域上空的正线接触悬挂的技术参数和结构形式尽量与道岔区域外的悬挂一致,以保证受电弓在正线上的受流环境不产生变化。(4)为便于受电弓在正线接触线与侧线接触线间相互转换,侧线接触悬挂应按一定坡度布置,使侧线悬挂在道岔前端高于正线接触线,道岔后端低于正线接触线,保证受电弓无论从正线进侧线或从侧线进正线都是由低向高运行。(5)为降低外界因素对无交叉线岔的影响,正线接触悬挂和侧线接触悬挂的悬挂类型、线索和零部件型号、技术参数应尽量一致。(6)对于350km/h的正线,接触线的变化坡度
6、为0。侧线由于速度较低,其坡度的变化应考虑受电弓在正线和侧线转换运行时,任何方向都应满足始触区范围内无线夹。(7)将正线或侧线线路中心线两侧600-1050mm的区域内设置为无线夹区,以保证在受电弓限界范围内无接触网零部件。(8)定位支柱位置的确定。定位支柱一般位于线间距500-600mm处,其具体确定与道岔号大小有关。2.5无交叉线岔的平面布置无交叉线岔在平面布置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道岔定位点设在间距666mm处;(2)在道岔定位点处采用等高悬挂,正线接触线拉出值为333mm,侧线接触线相对侧线线路中心拉出333mm;(3)道
7、岔定位点与下一垮定位点的拉出值要保证在线间距350~1500mm范围内,两支接触线在受电弓的同一侧;7接触网课程设计报告(4)将正线或侧线线路两侧600~1050mm的区域内设置为无线夹区,以保证在受电弓限界范围内与接触网零部件无碰撞,实现平滑接触;(5)两导线间距550~600mm处采用交叉吊弦悬挂,以保证正线通过或侧线驶入正线时在该点两支接触线等高。3高速无交叉线岔的设计由高速电气化铁路对道岔的要求,加之对无交叉线岔的工作原理、设计规则以及平面布置原则的分析,本次设计中无交叉线岔的道岔支柱位于正线和侧线的两线间距的666mm处,
8、正线拉出值约为333mm,侧线相对于正线的线路中心999mm,距侧线线路中心333mm,侧线接触线在过线岔后抬高下锚。设计高速无交叉线岔如下图3.1所示。其中,图(a)为高速无交叉线岔的设计布置图;图(b)表示因侧线接触悬挂被抬高下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