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长牡蛎养殖技术及常见问题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长牡蛎养殖技术及常见问题论文.freelaintechnicalaspectsofCrassostreagigascultureportantproblemsandthesolutionsmarized,entofmarineaquaculture.Keyonproblems;solutions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又称太平洋牡蛎,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等特点,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品种1。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日本引入长牡蛎,现在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2。我
2、国牡蛎的养殖面积和产量都在逐年增加,而长牡蛎的产量已经占到牡蛎总产量的1/33。1长牡蛎养殖技术1.1苗种采集长牡蛎苗种采集分为人工育苗和半人工采苗2种,是我国牡蛎苗种来源的重要途径。人工育苗首先需要选出形态良好、体质健康的2~3龄亲贝,亲贝采用浮动网箱或笼式吊养。亲贝的精卵排放可采取自然排放、诱导排放或解剖排放等方式。受精卵在室内水泥池孵化后进行幼虫培育,当眼点幼虫达到40%以上时,便可投放固着基进行采苗。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首先应根据当地海区地形、底质、盐度、潮流、水深等选择采苗场地。应尽量选择地
3、势平坦、砂泥底质、靠近河口、潮流通畅等潮间带至10m水深处为采苗场。另外各海区长牡蛎产卵时间不尽相同,.freel,每个贝壳上附着10~20个贝苗。单体牡蛎可采用网笼式吊养。该种养殖方式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并可以进行贝藻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贝类摄食时间长、生长速度快、单位面积产量高。滩涂播养式,即不用任何固着基,直接将牡蛎苗播养在滩涂上。牡蛎苗一般来自人工育苗培育的单体或是采苗器上剥离的单体,按照一定密度进行播撒。该养殖方式成本低、操作简单、能充分利用滩涂。另外,牡蛎还可以与虾类等进行混养,这种养殖
4、方式利用了2种养殖物种的食性与生活方式的差异,充分利用水体条件,提高了产量和经济效益。每年9月至翌年4月为长牡蛎的主要增肉期,在这段时间内将长牡蛎转移到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水流畅通的海湾上段或接近河口的地方进行育肥,比平常的养殖环境更有利于长牡蛎软体部分生长和性腺发育,从而获得较高的出肉率4,5。长牡蛎一般养至20~40个月进行收获,收获季节一般在3~5月。2长牡蛎养殖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2.1种质及养殖环境恶化问题长牡蛎由日本引进近30年时间,已与国内其他常见养殖品种进行杂交,并且繁育多代,种质已经
5、发生很大变化,与原种的肉质、体质、生长特性等有了一定的差异。因此,应重新建立种质库和原种场,加强人工选育工作等,以保证原种的优良性状,提高养殖经济效益3。养殖环境恶化问题近些年来给长牡蛎养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已经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养殖环境恶化一方面是由于养殖密度过大,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水中饵料不足,以及养殖物种的排泄物和死亡个体对水质造成的污染引起;另一方面,各种生活及工业废水中有毒物质给养殖对象造成了直接危害,废水带入大量有机物导致赤潮频频发生,港口和船只的燃油、污水也加剧了养殖环境的恶化6。
6、据此,应加强养殖环境容量研究工作,合理安排养殖密度及养殖品种搭配,合理利用水体环境,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等7。2.2养殖敌害及夏季死亡问题长牡蛎养殖过程中应注意肉食性鱼类,如河豚、鳐类、黑鲷等,肉食性腹足类红螺、荔枝螺等,以及甲壳类、穿穴生物、棘皮动物及附着生物等敌害生物的防治。另外,还有一些细菌、病毒性疾病的感染,例如每年3~6月牡蛎面盘病毒会对长牡蛎的幼贝造成极大损失,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以及气单胞杆菌(Aerom-onas
7、s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等都会对长牡蛎的养殖造成一定的危害。为此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包括疾病测报、防治、药检等,对微生物进行调控,对水质环境进行修复等,使长牡蛎养殖健康平稳地发展8。最近几十年,养殖长牡蛎夏季大规模死亡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死亡率都在30%以上。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关于长牡蛎夏季大规模死亡现象的报道,目前国内外对于该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牡蛎的养殖环境对长牡蛎影响、产卵对体质影响等,关于该现象的原因和解决方案都在研究当中9
8、。2.3其他问题长牡蛎养殖过程中还应注意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靠近河口的牡蛎养殖区,在雨季时盐度会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长牡蛎大量死亡,因此这些地区的牡蛎应及时转移至深水区进行养殖。在夏季,潮间带牡蛎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烈日下,这样会引起牡蛎死亡。北方长牡蛎养殖区,冬季应将牡蛎移至深水区,防止冰冻伤害。台风季节,注意台风过后及时修复损坏的牡蛎附着器材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