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理论与中国传统农学论略论文

“三才”理论与中国传统农学论略论文

ID:25353191

大小:76.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1-19

“三才”理论与中国传统农学论略论文_第1页
“三才”理论与中国传统农学论略论文_第2页
“三才”理论与中国传统农学论略论文_第3页
“三才”理论与中国传统农学论略论文_第4页
“三才”理论与中国传统农学论略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才”理论与中国传统农学论略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三才”理论与中国传统农学论略论文"三才"理论在中国传统农学中的地位人们常说,中国传统农学是一种经验农学,并以此区别于西方近代的学业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经验和技术操作的层面,它已经抽象出若干富含哲理性的原则和原理,已经形成了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因此,它是一种科学,而非单纯的技术。"三才"或称"三材"("才"和"材"是相通的),是指构成宇宙的三种相互联系的主要"材料"或要素--天、地、人。这是一种宇宙模式..毕业,也是一种分析框架,而被应用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广泛领域中。关于农业生产天地人关系的经典性论述

2、,始见于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组农学论文(《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中的一篇--《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在这里,"稼"指农作物,扩大一些,也不妨理解为农业生物,这是农业生产的对象。"天"和"地"分别指自然界的气候和土壤、地形等,它们共同构成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条件。而人则是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因此,上述引文是对农业生产中农作物(或农业生物)与自然环境和人类劳动之间关系的一种概括;它把农业生产看作稼、天、地、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我们知道,农业是以农作物、禽畜等的生长、发育、成熟、蕃衍的过程为基

3、础的,这是自然再生产。但这一过程又是在人的劳动的干预下、按照人的预定目标进行的,因而它又是经济再生产。作为自然再生产,农业生物离不开它周围的自然环境;作为经济再生产,农业生物又离不开作为农业生产主导者的人。农业是农业生物、自然环境和人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这就是农业的本质。《吕氏春秋·审时》的上述概括接触到了农业的这一本质,体现了一种有机统一的自然观。农业生产自始就离不开"天"、"地"、"稼"、"人"等因素,中国传统农学正是通过长期的农业实践,在逐步加深对上述诸因素认识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4、。对"天"的认识逐渐积累和发展了农时学和农业气象学的知识和理论,对"地"的认识逐渐积累和发展了农业土壤学的知识和理论,对"稼"的认识逐渐积累和发展了农业生物学的知识和理论。这些构成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基础学科,各种农业技术的原理、原则大都可以归属到这些学科之中;而"三才"理论则是对"天"、"地"、"人"、"稼"等因素及其关系的总体认识。这样,(1)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中的原理、原则,(2)作为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如农时学、土壤学、农业生物学等)的理论和知识,(3)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农学思想或农学理--这相互联系的三个

5、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内容和体系;而"三才"理论是这个体系的灵魂和总纲。因为"三才"理论是在长期农业实践中对天地人等因素认识的升华和结晶,又反过来成为传统农学和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指导思想。它把农业生产看作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的、动的整体,它包含的整体观、联系观、动态观,贯穿于我国传统农学和农艺的各个方面,并把有关的技术原则和学科知识结合成为一个颇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自《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以后,两千多年来的历代农书,无不以"三才"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和立论依据。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中国传统农学对天、地、稼、人诸因素的认识,

6、看看这些认识中是如何贯彻着"三才"思想的,最后谈谈"三才"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农学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农学对"天时"的认识和掌握"天"和"时"原来是各自独立的概念。甲骨文中的"天"是大脑袋的人形,原指人之顶巅,作"大"或"上"解。后被用以指称人们头顶上的苍天,而天被认为是至上神的住所,于是"天"成为至上神的代称。甲骨文的"时"字则从之从日("日"是太阳的象形,"之"象人足在地上有所往之形),意指"日之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太阳的视运动。这表明人们很早就直观地感觉到太阳运行引起季节的变迁

7、,而称之为"时"。《尚书·洪范》把"时"看作是降雨量(雨)、光照(旸)、温度(燠、寒)、大气流动(风)等气象因素按一定次序的消长。这是对"时"的本质的一种朴素的认识。后来把"天"与"时"结合在一起的纽带是"气"。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气"是一种流动着的表现为各种不同形态的无所不在的精微物质。西周末年,"气"介入"天"的概念中,"天"的神性发生动摇。春秋时代人们开始把"气"视为"天"的本质,把"时"视为"气"运行的秩序。如《左传》昭公元年载:"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8、"战国时代,人们逐步把"天"和"时"联系起来,形成"天时"的概念。实际上是把"时",即气候变化的时序性作为"天"最重要的内容和特征;这个"天"已是自然之天了。以后,人们又把"天"之"气"概括为阴阳二气,尤其强调"阳气"在万物生化中的作用1。清杨屾《知本提纲》中更为明确地指出:"日行黄道,一年一周,而遍地之土,共被恩泽;盖地本水土合成阴体,得日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