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论文摘要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关键词素摘要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的,何为“应试教育”呢?“应试教育,是指严重违背
2、教育方针和科学规律,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以应付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主要目的的封闭落后的淘汰的教育模式”。1还有的学者定义为:“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2从这两个定义看差别不大,都指“应试教育”是一种功力性的教育,一种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这种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注重教育短期效应的选择教育模式,它实质上就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那何为素质教育呢?我们先从“素质”一词解释。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3、。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3从定义可以看出,素质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本体属性,它既是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而“人们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过程中,对素质的解释,无论在内涵或外延方面都突破了素质的经典含义,其所揭示的意义由单纯的先天禀赋到先天禀赋与后天教养结合;有单纯的发展可能到发展可能与发展条件结合;即指已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文明成果
4、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和内化;即指人的个体素质,又可指群体素质。即,人的素质是指人们先天的自然性与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与品质的结合”。4则素质教育就可定义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体构建素质的综合结构与发展机制,用以满足主体创造需要的教育”。5它就是教人们懂得人的素质的“待1确定性”决定了人的“未完成性”,因而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教育家们的使命就是教授教育者学会驾驭它。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教育领域中的深刻变革,是教育现代化的主旋律。它的提出符合客观要求与历史必然性。如何才能把素质教育办好呢?教师先进的教育
5、观念是很重要的条件,所谓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见,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结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发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深化教育改革中起着导向、调控的作用”。6它是对教育普遍规律、本质问题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对教育过程行为进行调节、规范和约束的一种内在的力量;是对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超前预测、提炼。所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系到素质教育实施好坏的关键条件。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区别。一、“应试教
6、育”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往往是教育者在生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它是教育者‘相信’的而未必是清楚地‘意识到’的东西,因此具有‘根深蒂固’的特点,所以转变教育观念绝非易事”。7在单一、封闭的“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目标上在实施素质教育以前,我们崇尚师道尊严,教师和学生很少交流,难以沟通。我们总要求学生手放在背后,好像学生把手放在其他自然的位置,就听不懂得似的。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观念中有封建专制、宗法制和家长制的遗风。主要表现在:1、忽视学
7、生的思想。导致学生面对问题时缺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机会。2、忽视学生体验。教师在授课时,使用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缺少与学生互动,很难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从而内化知识。3、忽视学生的个性。教师以同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给不同学生一样的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专制,必然扼杀自由和创造力。没有了自由,学生也就没有了激情、创造和体验,只有听命、麻木和对立。学生有追求自由的本性,而这与专制的代言人老师就构成了对立。(二)教育内容上在“应试教育”下,教师把教学内容分成了应考与非应考两大类、重点与非重点两大板块,知识结构不健全,教学的着
8、力点,就是那些对考试有用,体现为“量”的部分。而真正对学生素质发展产生作用的“质”的方面则被严重削弱,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很大的表面性。有一位学者曾经这样说:“垂钓者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吃草莓,就用草莓去钓鱼,而要关注鱼喜欢吃什么,乘‘需’而入。”同理,教师不能因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