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307881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9
《浅谈英语教学的创造性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英语教学的创造性论文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强盛与知识经济息息相关。我国正在打造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因素、最重要的推动者就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构成了素质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强盛与知识经济息息相关。我国正在打造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因素、最重要的推动者就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构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需求,外语教学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需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需要大量的各类人才。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素质教育已经成
2、为全民的共识。随之改变的是我们的教材不再局限于书本,还有社区、社会。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改变观念,更新教法,更多的关注“三维目标”,实施创造教育,并在原创性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不仅要树立全新的创造观念和创造意识,深钻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性、思想性、创造性,明确教材的安排和知识体系,还要充分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深挖教材的潜在内容,这其中,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思维方式,用教师的创造性教带动学生的创造性学、创造性运用。这就要求我们至少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更新观念,改变方法。1.学习目的应更新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只是学习语
3、法和词汇,现行教材要求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把外语作为必修课程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需要,让国民能以外语作为生活、生存的工具,参与社会生活,与国际竞争。新课标还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培养初步使用外语的能力,具备自我教育,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
4、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总之,教与学的全部目标只能是学会使用外语,学会思维。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应付考试。对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必须端正学习目的,才能实施创造教育,提高学生素质。2.学习方法应更新原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煞费苦心死读书,读死书。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学会学习,教师应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而教,学生为学会学习而学。未来的人才就是要学会学习,也就是说能够不断充实自我,独立思考,能独立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具备创新运用知识及分析知识的能力,我们作为21世纪的人,应以一生不断学习来回应时代急剧变迁的挑战。3.评价观念应更新评价学生的标准应向全面素
5、质与创新能力转移,以前我们都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与检验中学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样忽视了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新课改,我们的评价应多元化,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关注他们多种能力的提高,给以发展性的评价。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并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外语学科应重在检测学生的听、说、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即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应考核传统教育没有涉及的知识以外的许多能力等。二、抓实课堂,改进教法。1.课堂教学过程交际化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阵地,课堂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尤其是创新学习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和谐,
6、还需要生生之间的和谐。因此,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必须改变,课堂大部分时间应由学生活动。让学生说话、模仿;比较、归纳;思考、创新,使课堂成为学生实践的天地。教师的任务是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启发、引导、调动、协调,让学生进入角色,而不是唱“独角戏”。素质教育要求师生在课堂上真实地、准确地、模拟实际,知识的传授应在师生双向的交际中进行。传统教学的语法知识传授实际也可在交际中进行,这样学生不必死记硬背。学习使用的过程更应在交际中进行,在交际中展开,在交际中进步。这是课堂教学必由的模式与理念。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挖掘,并利用老师的创造思维与劳动,必将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觉醒,激发学生创造才能
7、的发挥,教师应以千方百计如何用课文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求思路和途径,努力捕捉时机;巧用引导、清晰展示、分析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研究;用设疑、比喻、类推、对比等启发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联想。2.教与练的创造教学过程包括课堂上的教学和课后的学生练习,学生的学取决于教师的教,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把握教学要求,包括重点和难点,加强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对教材的内涵挖深、挖透,做到举一反三。不仅备教法,还要备学法。教师应不断变换方法,巧妙地安排练习,练习内容内容应多样性,还应不断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