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加强社团建设,弘扬校园文化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加强社团建设,弘扬校园文化论文论文关键词:高校社团社团建设校园文化论文摘要: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高校第二课堂的有效载体。如何加强高校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论文关键词:高校社团社团建设校园文化论文摘要: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高校第二课堂的有效载体。如何加强高校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析高校社团的含义入手,探究如何加强高校社团建设在弘扬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一、学生社
2、团的含义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学生社团的活动以保证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为原则。学生社团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学生社团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五花八门。二、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意义1.学生社团
3、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激发思想、强化能力、塑造个性。学生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更注重实践与能力,对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有专长、能创造的人才具有独到的功能。2.学生社团提供给学生自我教育和同学互助学习的一个良好平台。学生可以自主、积极、明确地学习自身需要的知识、锻炼必要的能力,并在其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把我自己、发展自己,提升综合素质。把许多青年人集中到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充分挖掘了潜藏在学生中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比、学
4、、赶、帮、超,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共同提高。3.学生社团活动内容、类型、层次的多样性,一方面,使得学生群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气息、蓬勃的创造精神。4.学生社团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学生把社团作为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学生社团中,学生进行自治管理,组织开展各项活动。5.学生社团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对学生
5、进行知识的充电和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由他们自己完成,他们既是执行者,也是决策人,充分锻炼了各种能力。三、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不足1.社团内部管理运作不规范,会员流动性大。目前,学生只要交纳了一定数额的会费,甚至不用交会员费就可以成为社团成员,大都不进行资格审查,也没有具有约束效力的身份证明。会员只要感觉自己不愿意参加,随时随地都可以单方面宣布退出,吸引力较强、规模较大的社团还承受得起,普通社团往往承受不起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宗旨不能
6、保持连续,更谈不上积累和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2.指导教师配备不足,社团建设深度有待提高。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教师指导力量主要来自团委,一方面,团委教师负责社团的登记、管理和奖惩;另一方面,又负责大型活动的具体策划落实。也有一些学校,由团委或社团会员出面,邀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或顾问。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教师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教师指导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因为一是团委教师专业不同,指导往往停留在表面;二是专业教师的时间较紧张,而且指导社团工作一般是义务的,没有收入。3.社团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活动策划
7、往往是纸上谈兵。据调查,学生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有:一是有条件的高校从团委经费中划拨,其总量不多,分摊给每个社团就更少,也有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社团经费。二是通过收取会员费获取,这部分经费的多少主要看社团规模大小和管理情况。三是社团通过向企业、商家拉赞助来获取的经费十分有限,社团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社团的发展。四、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若干设想1.以社团活动为依托,深入研究社团良性发展的机制,完善高校社团的制度建设。高校社团建设要从怎样最大程度地激发同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入手,对社团内部网络的信息聚集和分散性与
8、社团活力之间的关系作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形成一套适合社团发展、同时又灵活多样的运作制度和活动方式;探索将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教育相结合的路子,真正把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同时,开展文化知识教育的活动,提高大学生驾驭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使其文化知识水平得到提高。要对社员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