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85196
大小:5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9
《得荣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得荣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得荣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点。得荣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是四川人口最少的县。抢抓机遇,立足县情民意,把握比较优势,选准发展道路,对今后510年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出课题的时代背景 未来十年,正是我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战略机遇期。上海世博会启示和引领了未来社会三大革命,即:新型产业革命(以信息、生物技术为核心)、新能源革命(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和新生活方式革命(节能、低碳、环保、健康、回归自然
2、等)。这是未来一个世纪甚至若干世纪的发展大势,也是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得荣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得荣县幅员面积2916平方公里,辖11乡1镇127行政村,127个村民委员会。全县人口2.531万人,藏族占97%,是一个以藏族为主,藏、汉、纳西、满、回、蒙古、彝等多民族杂居的民族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7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2.489亿元。农牧民人均达2350元。 属亚热带康滇气候区,具有山高一丈,寒暑变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是西南干旱中心。全县幅员面积430.4万亩。其中可利用耕地面积5.56万亩。有天然草场209.04万亩
3、。草原生态系统为推进以藏猪、藏鸡、牦牛为主的生态型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构成遏制水土流失重要屏障。境内有一江四河,均为长江上游金沙江水系。县境内有4条主要河流、11条山溪、9个高山湖泊和200余处泉水。水能资源丰富,水电产业已逐步发展成近期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森林覆盖率21.9%。 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得荣,卧一江四河于群山,携川藏滇于一胞。地势雄峻、千峰耸立、峡谷深邃,原林俊逸。三江并流处,品味神功鬼斧;翁佳神寺里,感悟三界传奇;嘠金雪山下,逍遥避暑胜地;白塔藏寨,曲径通幽;弦子锅庄,世代相传。得荣旅游,贵在原始生态体验,胜在文化风情存留。本文由.L.收集整理
4、三、过去十年县域经济主要支柱产业发展基本规律 分析表明:十年来,县域经济一、二、三产业发展与九十年代比较呈现出以下特征:农牧业基础地位继续巩固,但增速趋于平缓。水电产业支柱地位日益凸现,成为近期支撑县域经济实现财税增收的重要源泉。工商服务业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成为县域经济财税收入基础税源,但增速也逐年趋于平缓。旅游业蓄势待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综合带动功能日益凸现。 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比较优势分析 (一)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从历史阶段上看,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经济功能明显降低;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大,危害严重;干旱、泥石
5、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农地地力下降;人才匮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需求;以交通、农田水利、旅游、文教、卫生等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二)比较优势分析 1、人少优势: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不到9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可资利用资源量大,欲实现居民收入成倍增长相对比较容易。2、水能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可为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3、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可形成惠及千家万户、千秋万代的假日经济,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4、地理区位优势:因地处川、滇、藏交界区域,远离中心城市,境内无工业三废污染,有利于实施生态农牧业生产。随着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战略的实施,得荣具备休闲
6、度夏、文化体验、探险漂流的良好条件,可形成与香格里拉、亚丁、康定差异化的旅游胜地。 五、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文化旅游产业:旅游业无疑是得荣县未来十年最有潜力的核心产业,一业兴百业旺,可带动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农家乐、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能源产业: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望建成西部大开发支撑能源基地。并能减少森林木材砍伐,保护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原始森林状态。 (三)生态农牧业:主动融入香格里拉大旅游经济圈,利用得荣得天独厚的高山峡谷,空气、水土、光热等资源,规划相关功能区,建成为之提供有机生态农牧产
7、品重要供应基地。 (四)工商业:大力发展旅游饰品、纪念品、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等,壮大特色生态型循环经济产业链。为繁荣城乡市场经济,推进城镇化提供支持平台。 (五)大规模农牧民培训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关键和载体。得人才者得天下。但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人才引路,还需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这是实现得荣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制高点。 六、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途径选择 1、一要用足用好强农惠农政策,充分发挥制度安排的放大效应;二要积极扩大内需,刺激和扩大农村消费; 2、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稳妥推进城镇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