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的原因以及矫正

孩子任性的原因以及矫正

ID:25270618

大小:48.0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9

孩子任性的原因以及矫正_第1页
孩子任性的原因以及矫正_第2页
孩子任性的原因以及矫正_第3页
孩子任性的原因以及矫正_第4页
孩子任性的原因以及矫正_第5页
资源描述:

《孩子任性的原因以及矫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孩子任性的原因以及矫正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15   任性是孩子常见的品德性问题行为。任性的孩子缺乏自我约束,无论什么事都要随着自己的心愿,如不能如愿就抵制或反抗成人的要求,由着性子来。任性的表现各有不同:有的执意坚持自己的所作所为,胡搅蛮缠,像人们常说的“犟孩子”;有的以各种破坏性的行为方式进行反抗,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每当他们的无理要求未获得满足时,他们就发脾气、不理睬他人、摔东西、故意弄出声响乃至哭闹、不吃饭,等等。   造成孩子的任性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原因,就是家长的教

2、育方式不当。   (1)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孩子的任性多数是由于平时家长,特另ll是爷爷奶奶辈的家长过分宠爱造成的。   (2)缺乏应有的教育。   (3)管教缺乏一致性、一贯性。孩子任性的坏毛病也与家长平时管教缺乏一致性和一贯性有关。·对孩子任性的矫治,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严肃对待。学龄前孩子的任性心理和行为如不注意及时矫治,唯我独尊、为所欲为、不接受批评等缺点就会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使孩子将来对学校、社会的适应发生困难。有的从小任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完全把家长的教育、劝导当作耳旁风,甚至根本不把家长放在眼里,

3、以致有些家长看到孩子长大后任性骄横的所作所为。(2)切忌娇惯。家长的娇养宠惯,是幼儿任性心理、行为发展的温床。(3)管教一致。孩子任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常常是建立在利用家长弱点的基础上的。   (4)冷静处理。教育任性的孩子要采取一些策略。当孩子出现任性哭闹行为时,成人不可立即作出反应,应采取不理睬或冷淡孩子的态度。   (5)启发诱导。当孩子任性行为发作时,不能简单地用命令遏制和惩罚威吓手段,因为这种“硬”碰“硬”的做法常常只能取得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并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孩子很可能会在其他场合把当时的任性、不满爆发出来。   

4、(6)增强理智。理智能力弱、行为受感情支配也是幼儿任性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另外,必须提醒家长注意的是,有时孩子大发脾气、不听话,并不一定就是任性,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孩子合理的独立要求受到家长的强行压制;过多的“不许”、“不准”把孩子管得太严太死;或者只有大人说了算数,一点也不尊重孩子;或者总怕孩子碰上困难,孩子想干点什么,家长偏说,“你还小,做不好”;等等。以上情况都可能引发孩子对无理压制的反抗,惹得孩子大发脾气。家长误认为这是孩子任性、不听话,实际上是冤枉了孩子。孩子当然应该听家长的话,但是家长也应该了解、尊重孩子,不

5、能只把孩子当作任自己拨动、绝对服从的小东西。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见到一些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因此哭闹不止,把家长搞得精疲力尽而仍不罢休。为此,家长只得退让,或者听之任之;而有的人却把这种任性,归咎于独生子女带得太娇惯。这都是错误的。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孩子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处置决断。而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

6、不利,或者是有害的。此外,家长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比如,4岁的小明偶见表姐有个新玩具,在表姐离开后便开始作难母亲,非得立即有个同样的玩具不可。但此时已是夜深人静,母亲不可能为之寻购。于是,他哭闹了一整夜。看起来是小明任性,无理取闹。可母亲从没有从心理角度去了解,他为什么非得立即要那玩具,更多的是去责怪他“要别人的玩具,或者性子太急”。其实孩子仅觉得那玩具有个闪亮的灯好玩,那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这就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心

7、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他就与母亲作对,无奈中只得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如果,母亲重视到这种心理,采取表扬他为弄清那玩具为何闪亮是爱动脑筋和非常聪明,再摆出今晚不可复得这玩具的道理,并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玩具闪亮的方法,可能孩子的情绪会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亲对他在“闪亮”问题上的认可。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都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家长对此,一不可包办代替,二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

8、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作者:杨秀蕾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