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论文关键词】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摘要】本文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改革措施财会论文,..【论文关键词】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摘要】本文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法,以及取得的实践成果。目前高职数学教育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教材不规范,具有科学体系的高
2、职教材尚未形成,高职生源素质总体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等等,这些因素给高职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与时代对数学迫切的需要极不相称的一种现象是,高职院校的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正在学习的高等数学没有兴趣,觉得它即难又没用。另外,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内容难度较大,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够紧密;公共基础数学课内容常年不变,明显滞后于时代的步伐;数学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比例明显不足;教学方式方法僵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考试考核方法不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缺乏灵活性。从《高等数学》课程在我校的发展历史沿革来看,在05年以前
3、我校主要面对成人大专教育,此时的《高等数学》课属于文化基础课,其功能主要侧重于数学的文化性,其课程基本属于本科《高等数学》的压缩型,在内容上只是简单地“删繁就简”,“削枝强干”,而对数学本身的应用性和专业的针对性关注较少。教学大纲和教材借用当时的大专教材,教师对高等数学教育的认识也比较模糊,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主要是延用自己在接受数学教学时的方式方法。随着06年我校升入高职院校,成为普通高校的一员,我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从07年开始,数学教研室全体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认真学习职业教育和数学教学理论的同时,依据高
4、职各类专业对高等数学应用能力培养要求出发,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改革,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对我校《高等数学》系列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我们以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07级、08级、09级三届学生为试点,全面开展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后到各系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征求专业教师对数学基础理论的要求。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着重基础,加强应用。经过认真的调研、修改、实践,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删减不必要的理论证明,重新制定出满足专业需求、内容各有侧重
5、、突出执教特色的教学大纲。然后依据课程教学大纲,重新构建了模块化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上,不片面追求纯数学知识的完整性,避免繁琐的理论推导与运算技巧,以专业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案例为主线,突出模块化的思想。从而建立了具有鲜明高职高专特色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数学教育思想的重点从“学数学”向“用数学”转移。1确立了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要,我们将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合理切割,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加以优化处理和整合,形成三个模块:“基础模块+应用模块+提高模块”,以便给各专业系制定
6、人才培养方案时提供选择。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增加与实际生活,特别是与现代技术结合紧密的数学案例。如:机车车辆椭圆柱油罐中油量的计算问题;在物流专业中研究产销平衡条件下要求运费最小的方案有最优解问题;运输生产中列车调度问题等。不仅如此,我们还将数学建模中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提炼模型、求解模型等思想和方法融入教学,让学生养成分析实际对象、建立数学模型的习惯,并初步具有把一般性的实际问题抽象、提炼成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数学内容偏深、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数学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的状况,构
7、建了在“模块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三维空间中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2教学内容贴近专业需要我们以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探讨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如电类专业,第一堂课就引入电学中几个常用的函数(如单位阶跃函数,简谐波及矩形波等);在导数概念之后立即介绍电学中几个常用的变化率(如电流强度、电动势、自感电动势等)模型的建立;作为导数的应用介绍了最大输出功率的计算;在积分部分,加入了整流平均值以及功率的计算等。在数控和电气化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中,任课教师利用曲率圆
8、知识,结合专业介绍了弧形工件加工模具的选择原理。这样,在教学中将身边的数学问题、相关专业的数学问题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为学生顺利地过渡到后继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3重视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革,提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