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

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

ID:25250248

大小:75.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1-19

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_第1页
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_第2页
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_第3页
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_第4页
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_第5页
资源描述:

《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  本文从宏观结构角度,对市场转型影响下的两代中国人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市场转型重塑了中国两代人之间的利益结构:作为计划经济社会中间阶层的国营企业职工、即目前的这一代中老年人,在市场经济下出现了整体的衰落;而新崛起的一代年轻人,特别是在一些新兴产业和大城市中,正在形成新的中间阶层。  在对中国改革以前社会的研究中,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戴维丝曾提出中国城市代际结构的重要特点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年长一代人占据了地位较高的职业和职位,而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一代人从事的是较低职位的工作[1]。本文的研究表

2、明,市场转型后,中国出现了完全相反的代际结构。本文是对当代中国城市代际关系特征的新的阐释。    一市场转型三阶段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中国经过近20年的社会变革,其朝向市场型体制的社会变迁模式渐趋清晰,学者们一般称之为“市场转型”,即从中央集权配置资源和分配产品的计划经济型社会向由市场配置资源或由市场整合经济的市场型社会的转变。笔者以为,所谓市场,主要包括三类市场,即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信用市场。从这一视角考察就会发现,在中国市场转型的过程中,三种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商品市场的发展

3、。它大致起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大包干”以后,农民可以自由地到市场上出售粮食等农产品,这导致了农村商品市场的最初发展。1987年以后,城市开始尝试价格改革,城市商品市场急剧发展。由于当时社会总的情况是产品供不应求,因此,商品市场发展最初所引发的直接后果是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又引发了政治危机。值得庆幸的是,90年代以后,商品市场改革的优越性逐渐显露出来,市场供应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买方市场局面,并最终克服了通货膨胀危机。  第二阶段是劳动力市场的发展。90年代以来,城市逐步废止了“分配工作”的体制,企业逐步

4、废止了“铁饭碗”式的终身雇用制,代之以劳动力的自由雇用制度。由于中国总体上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加上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直接后果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出现。目前,以国企下岗职工为代表的失业问题,成为困扰劳动力市场机制建立的主要难题。劳动力市场机制如能改革成功,则会大大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迄今为止,其成败尚未见分晓。  第三阶段即是笔者预测的金融信用市场的发展。不过由于亚洲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风暴的警告,这一改革时期会有相当大的延迟。从对社会分层结构影响的角度看,市场转型第一阶段的影响相对小一些。因为

5、当时改革的对象是产品或商品营销的体制,它对于群体利益结构的影响是间接的;而第二阶段的影响则十分巨大。这一阶段阶段改革的对象是劳动力受雇的体制,即劳动力自身,故对于群体利益结构的影响是直接的。  研究市场转型对社会分层结构影响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各社会群体地位的上升和下降,以及这种上升和下降是怎样发生的、上升和下降的机制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近年来国际上已有过一些研究。比较重要的如维克多·倪(VictorNee)的市场转型初期平等化效应的理论,即认为市场转型初期干部的权力地位有所下降,而原社会下层群体的经济地位却有所上升。再如

6、撒列尼的精英循环理论,认为集体化以前的社会精英的后代,在市场改革后又从下层上升为社会上层,等等[2]。中国改革初期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反映的也是这个问题。中国改革初期曾有过“谁应该先富起来”的争论。当时曾讨论,究竟应该农民先富还是干部先富,应该工人先富还是知识分子先富。后来的发展证明,私营企业主、外企雇员、市场上的各种经纪人、企业或工程承包人、各类明星、涉外旅游业人员、外贸人员以及与权力资源比较接近的群体等,成为先富起来的群体。一部分人的相对富有,也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相对贫穷;一部分人的地位上升,也就意味

7、着另一部分人地位的下降。那么,谁的地位下降了呢?比较典型的就是,国有企业职工的地位下降了。  为什么会如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角度加以解释。市场转型以前,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可以比拟为如下的一种同心圆结构(参见图一)。  处在同心圆中心的,笔者称之为“核心群体”;而外围的,笔者称之为“边缘群体”。例如,中国高级干部是典型的核心群体,而农民则是典型的边缘群体。在计划经济下,社会资源的垄断与集中化程度相当高,由于社会资源是由中央统一调配的,因此,越是接近于中心的群体,就越容易获得资源。国有企业特别是级别高的大型国有企业

8、,它们与中心接近,因此更容易获取资源。这样,级别高的国有企业职工也就成为计划经济下最主要的受惠群体之一。  上述同心圆的身份分层体制首先将全社会分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城里人所获资源显然高于农村人。其次,又将城市人口赋予了单位地位,即城里人的地位与他们所在单位的地位密切相关。单位的地位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