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48987
大小:52.1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9
《生物学本科科研实践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物学本科科研实践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一、生物学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生物学是目前发展势头最为迅猛、最有希望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基础研究学科之一,培养一大批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也是生命科学教育事业的重要历史使命。但是,随着高校师生的价值追求出现多元化倾向,学生就易避难的功利化思想在选课、实验实习等环节表现明显,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同时,迅速增长的学生规模和发展相对滞后的教师队伍导致高校生师比大幅增加,师生直接交流减少,缺乏专业和学术指引的学生对学科发展前景认识不足,对专业学习和人生规划感到茫然,
2、投身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二、构建生物学本科科研实践体系的缘起 2006年底,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年轻教授熊立仲在教授本科生生物化学课程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每人提10个与本专业或课程相关的问题。结果104名学生共提交了涉及生命之谜、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医学与健康等生命领域共计1000多个问题。他惊讶于问题角度、深度和广度,自感于一人之力有限,遂给全院教师收集整理发了一封题为《让我们从问问题和寻求答案开始》的倡议书,希望更多教师给学生作答“千问”。这场“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开始”的大讨论(简称“千问计
3、划”)引起了校内外师生和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时任校长张端品教授在校园网上发表千字感言,文中称“师生互动的关键在老师,责任在老师”。学院以“千问计划”的提出与发展为契机,遵循“以人为本、实践创新、学术育人”的理念,以学生科研能力提高为着眼点,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先导,加强导学机制建设和学术氛围营造,重点就如何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强化学术指导,构建本科生参加科研实践的长效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三、构建生物学本科科研实践体系的实践 1.开展教育思想讨论,树立科研实践育人观念 学院以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为本,崇尚学术”
4、为出发点,经过研讨确立了“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的建设理念。在“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实践·创新·融合·提升”主题组织开展教育思想讨论,以“促进学生知识创新、能力构建和素质提升、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和科学质量观,树立全面发展观、多样化人才观和系统培养观,强化科技创新、学术育人在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学术育人就是要在育人过程中始终贯彻学术主旋律,围绕“营造学术氛围,倡导学术自由,承担学术责任,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学术道德,提高学术声誉”开展研
5、究实践,切实提高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学术素养。 2.以“千问计划”为契机,强化师生互动交流 高校教师既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引导学生发展,传承优秀文化和正确价值观。以“千问计划”为契机,以建立人格平等、尊重理解、沟通交流、互动合作的高校新型师生关系为出发点,构建并丰富了以专家教授和大学生见面交流开展导学为主要内容的“师生沟通面对面”导学机制。一是新生入学时全体教授参加学院开学典礼,主要学科教授随后进行入学教育,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物学,如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郑用琏教授每年给新生进行生物学发展
6、报告;二是在一、二年级由主要学科负责教授开设新生体验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专业学习;三是每年定期安排全体教授到寝室与学生交流感情和进行成长引导;四是不定期组织课题组老师到学生区介绍研究情况,分享科研工作体会,引导学生进入科研领域;五是全体教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并参加学生论文答辩,在毕业的最后环节给予毕业生最直接的指导和情感留念。 在实践中建立了专家下寝室开班会、提供学业指导、与学生交流谈心等长效导学机制,形成教授导学全程化、师生交流常态化、师生关系和谐化的良好局面,有效地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
7、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对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探索和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院中40%以上的教授、70%以上的副教授担任过班主任职务,教师关爱学生成长已经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 3.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培育学生创新自觉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条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促进学生创新自觉并提升科研素养。 (1)专家学术报告,启迪学生智慧。项目组自2009年开始针对本科生开展了由院士、长江学者、教学名师等知名教授主讲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系列前沿学术报告会。3年多来已成
8、功举行70余次,共5000余人次参加,一大批学生正是由此发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选定研究方向。同时,还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来校访问讲学,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包括美国《科学》杂志主编BruceAlberts、《科学》杂志副主编LauraMZahn、“千人计划”学者阮一骏教授等一批国际知名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