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强弱演变图谱研究

高校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强弱演变图谱研究

ID:25243753

大小:7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9

高校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强弱演变图谱研究_第1页
高校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强弱演变图谱研究_第2页
高校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强弱演变图谱研究_第3页
高校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强弱演变图谱研究_第4页
高校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强弱演变图谱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校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强弱演变图谱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强弱演变图谱研宄作者:郭江平张飞文曹威麟【摘要】文章基于心理契约双向视角研究方法,结合此前研究划分的师生心理契约维度,通过相关期望程度的均值统计,分析比较了大学本科一到四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各维度的承诺强度。在此基础上,绘制出各年级师生心理契约不同维度的强弱演变图谱,并用矩阵四分图简单表征了一到四年级师生心理契约责任强弱的变化特点,进一步论证了文章提出的三点研究假设。论文联盟编辑。【关键词】高校师生心理契约责任强度演变图普1引百心理契约问题在经济组织中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学界对心理契约这一源概念的理解开始出现意见分歧,由此

2、而引发的学派之争也持续至今。其中,被称作为“双向观”学派的一方支持Argyris[l]、SchEin[2]、Levinson[3]等学者提出心理契约概念时的原意,认为它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一整套期望,存在相关的两个主体;而被称作为“单向观”学派的另一方支持Rousseau[4]、Robinson[5]、Morrison[6]等学者的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在雇用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和信念,强调只有一个主体。由于前者需从主体双方的相互期望着手展开研究,而双方的期望往往又并不一致,因此实证研究面临着诸多各种困难;后者则因只考察员工

3、一方的信念而便于进行实证研究,故近十余年来广为国内外学者所采用且研究成果颇丰。我们认为心理契约缔结从本质上说也是双方的要求被相互认同的结果,是“以要约-承诺的方式产生的”[7],但双方的相互期望只是缔结心理契约关系的前置要件[8]。因此,我们虽不赞成把双方未书面化的期望都直接当作心理契约,却仍支持“双向观”学派坚持应在双向视角基础上研究心理契约问题的基本观点,并明确反对“单向观”学派将其转移到对个体信念问题研究的方向上去[9]。为推进双向观心理契约理论的发展,攻克双向观心理契约实证研究的难关,我们此前以高校师生心理契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论证和实证研究上展开了一系列探

4、索,验证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期望只有部分与各自的自我期望契合而构成心理契约等假设[10],并在此基础上对师生双方的心理契约责任项进行了维度划分[11]。由于我们前期的研究都是从师生两个群体总体上把握的,没有区分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各维度的强弱差异。为此,本文将对各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各维度的强弱变化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以期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运用师生心理契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依据。2研究假设与数据选用本文的研究假设前期我们运用德尔菲法对师生心理契约维度进行研究后,将师生心理契约中的学生责任划分为科学智能自我培养与社会智能自我培养两个维度;将师生心理契约中的教师责

5、任划分为敬业品格修养与教学技能提高两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相关性与回归分析,论证了教师履行其敬业品格修养责任对学生社会智能的培养有显著影响,而履行教学技能提高责任则与学生科学智能的培养关系密切[12]。高校学生(本科)在从入学到毕业的四年中,学习任务、学习能力及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都是动态变化的。学生相关需要随着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对所在学校教师了解的增加,他们总是在不断地调整着自我期望和对教师的期望。因此我们认为,虽然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科学智能与社会智能的培养贯穿始终,但不同年级学生与教师由期望转化为心理契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大一阶段不但是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特点的关键期

6、,而且许多重要的基础课也在大一阶段开设,所以大一阶段学生在与教师迗成的心理契约中科学智能自我培养责任维度相对较强;大二学习阶段学生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特点已经适应,学生开始重视自己社会智能的提高并较多地参与社团活动,在师生心理契约中则表现为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责任维度增强,而科学智能自我培养责任维度强度相对减弱;大三开设的专业课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谋生的技能,学生在该阶段表现为通过专业课学习提高自己科学智能的责任强度再次增强;与此同时,大三学生日益接近毕业离校走上社会,因此大三学生对提高社会智能的意识也进一步提升。而大四阶段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和压力减少,为毕业奔赴工作岗

7、位后能够顺利适应社会,毕业班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的责任更为突出。根据以上不同年级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特点,教师往往会对学生的期望及其自我期望作相应调整,进而与学生迗成的心理契约责任也将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基于以上理论推导,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有待验证的假设:假设1:师生心理契约中学生科学智能自我培养的责任强度在四年中高低波动。假设2:师生心理契约中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的责任强度在四年中逐渐增强。假设3:师生心理契约中教师相关责任强度与学生相关责任强度呈正相关关系。调查问卷与数据采集本文所用的问卷量表是我们前期开发并已成功用于心理契约实证研究的两套问卷。两套问卷中A卷为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