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35561
大小:64.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18
《唐代米国、何国疏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唐代米国、何国疏证一、米国关于唐代中亚的米国,《新唐书·西域传》记载:“米,或曰弥末,曰弭秣贺。北百里距康。其君治钵息德城,永徽时为大食所破。显庆三年,以其地为南谧州,授其君昭武开拙为刺史,自是朝贡不绝。开元时,献璧、舞筵、师子、胡旋女。十八年,大首领末野门来朝。天宝初,封其君为恭顺王,母可敦郡夫人。”[1]1、关于米国的方位米国之王治钵息德城,其对音无考。米国,《大唐西域记》卷一作弭秣贺(唐言米国),并称该国位于飒秣建国之东南,劫布呾那国(唐言曹国)之南。[2]《释迦方志·遗迹篇四》则称,米国位于飒秣建国之东南,劫布呾那国(唐言曹国)之
2、西北。[3]《隋书·米国传》记:“米国,都那密水西,旧康居之地也,……西北去康国百里,东去苏对沙那国五百里,西南去史国二百里。”[4]《册府元龟》卷958<外臣部·国邑二>记:“米国,都那密水西,旧康居之地。……西北去康国百里,东去苏对沙那国五百里,西南去史国二百里。”[5]《册府元龟》之记与《隋书·米国传》完全相同。以上各书所记均把米国视作康国之东南。《新唐书·康国传》称:康国“东南属米百里”。《新唐书》把米国记作康国之南,与上述记载有所不同。而杜环《经行记》则记:“康国在米国西南三百余里”。[6]杜环把米国置于康国之东北,
3、肯定有误。《新唐书·地理志七下》引贾耽《皇华四达记》称:“自碎叶西十里至米国城。”从方位上看,“米国城”并非米国。史籍中又有关于“东米国”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七下》记载:石国“西南至东米国五百里”;“东米国在安国西北二千里,东至碎叶国五千里,西南至石国千五百里,南至拔汗那国千五百里。”《唐会要》卷100引《西域图》说:石国“西南至东米国五百里”;“东米国在安国西北二千里,东至碎叶国五千里,西南至石国一千五百里,南至拔汗那国一千五百里。”[7]《新唐书》、《唐会要》的“米国”记述,应出于同一史源。但是,在《唐会要》的两条记述中,东米国的
4、方位不一:一在石国之西南500里;一在石国之东北1500里。而据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所记,安国(布哈拉)位于石国以西偏南505公里左右。[8]因此,东米国不可能在石国东北1500里、安国西北2000里之方位。《唐会要》有关东米国的第二条记述肯定有误。石国以西偏南500里,则是康国。如果《唐会要》所引石国“西南至东米国五百里”之记不误,那么东米国应当位于康国之东或以东偏南。这与《新唐书》所记“米国”方位略有不同。看来,《唐会要》的第一条引述也是有疑问的。也许《唐会要》所引述的东米国不是米国,而是另有所指。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
5、所记“东米国”以石国为参照座标;而上引其余有关“米国”的记述均以康国为参照座标;《唐会要》所引述的两条东米国方位之记,误差极大。在同一处记载中,唐人怎么会如此粗心呢?这不仅使我们产生疑问:难道有两个东米国?中外学者大多把唐人所称米国勘同为阿拉伯地理学家所记之Mâymurgh。[9]章巽等先生认定,米国都城故址在今撒马尔罕东南约60哩之麻坚(Maghian)。[10]据阿拉伯舆地学家伊斯塔赫里记载,Mâymurgh为距离那色波(Nasaf,即《新唐书·西域传》所记之小史)一大站(一日程)之村镇;11世纪地理学家撒马阿
6、尼(Samânî)曾亲历该镇,指出该镇位于康国之南,位于布哈拉至那色波的大路上。[11]那色波在撒马尔罕之西南。因此,Mâymurgh应在撒马尔罕之西南。看来,7—10世纪中外史家所称之米国并不一致。但是,中国学者忽略了伊斯塔赫里的另一条记述。伊斯塔赫里提及,在撒马尔罕附近还有一个Mâymurgh。[12]《新唐书》所记之米国,应即撒马尔罕附近的Mâymurgh,而不是那色波至布哈拉大道上的Mâymurgh。也许正是由于两个Mâymurgh的存在,导致了《
7、唐会要》和《新唐书》的有关两个东米国的记述。无论另一个东米国位于何处,《唐会要》和《新唐书》有关位于石国东北1500里、安国西北2000里的东米国之记述,肯定有误。2、关于永徽年间大食破米国之事据英国学者吉布(H.A.R.Gibb)说,阿拉伯史料有关大食破米国的记载,只见阿布·乌拜达(Abū‘Ubayda)的记载;此事发生在回历33/公元654年。吉布认为,此时大食攻掠的Mâymurgh即汉籍中的米国。[13]而汉籍对此事记述较详。《册府元龟》卷995<外臣部·交侵>记载: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大食引兵击波斯
8、及米国,皆破之。波斯五(王)伊嗣侯为大食所杀,伊嗣侯之子卑路期(斯)走投吐火罗,遣使来告难。上以路远不能救之。寻而大食兵退。吐火罗遣兵援立之而还。”[14]《唐会要》卷99“康国”条称:“永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