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23251
大小:70.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19
《戒持的心得体会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戒持的心得体会[戒持的心得体会] 戒持的过程 ——戒律研究班“戒行功德”分享交流之五 核心提示:持戒背后的力量最主要的是皈信三宝,对三宝的功德的信仰,对业果的深信,对僧团的归属感和依止感,当然,这都需要恒常修习,不断辗转增上,戒持的心得体会。 贤甲法师分享: 戒持的过程 今天和大家分享持戒的一些要点,古德言:“修行是一人与万人战”,我自己的体会也是的确如此。我们无始的烦恼很深重,烦恼大敌是很狡猾的,处处找漏洞,劫我们的功德财。佛陀大悲而制戒,所以要生敬重心来护持。 首先要有警觉心,不然就忘
2、失自己所受戒,不见罪,不见堕,就会随流任心,烦恼当道。要有惭愧心,思维师恩、佛恩、众生恩还没有报,自己还是生死凡夫,恒怀惭愧,不然就我慢抬头,比较你我,分别外境。要提起心力,不然会任运在烦恼的等流相续中;要有智慧的力量来解脱烦恼的等流心相续。正知正念,当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都要很清晰,所有的境界都要落实到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三聚戒上,要保持内心的寂静,有了一定的定力,才能有智慧的观照能力,这样就持续安住戒善中。 持戒背后的力量最主要的是皈信三宝,对三宝的功德的信仰,对业果的深信,对僧团的归属感和依止感,
3、当然,这都需要恒常修习,不断辗转增上。 警觉惭愧,提起心力,解脱等流,正念止作 三聚发心,皈信三宝,定慧等持,安住戒善 贤乙法师分享: 正见作指导,持戒是捷径 从凡夫到成佛,即是一个从现量境界到达圣言量的过程。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刻苦精进,即使如此,还是不能保证菩提路上的一帆风顺,比如修行的中途退失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进入二乘,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达了。所以在修行道路上要找到一个稳久快好的方法。那么在道次第正见的指导下,戒律可谓最佳的选择。我们在持戒的过程中,要去体会佛陀大慈门中流露的特别
4、密护内众弟子的戒法,去揣摩戒法在佛道修行中有何殊胜,及持戒成佛是怎样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是比量的境界。 贤丙师分享: 什么是真正的法喜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心得,名为“真正的法喜是什么?” 日常法师在讲解《南山律在家备览》时说:我们听完法师讲经说法,常常觉得“真好、法喜充满”,实际上这个法喜有几种差别: 第一、讲的内涵与世间不同——新鲜。 第二、讲出了自己的问题。 第三、为你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痛苦如何解除、事情如何圆成?因此启发了你的希望。 第四、讲的语言很好。
5、 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法喜。佛法的特征是解决我们的烦恼,烦恼是生死痛苦的根本,只有解决了生死痛苦的根本因以后,所有的痛苦才能如实尽除、彻底去掉。就我们来说,也许启发了希望,但离正式意义来说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往往觉得就是这样,这就很可惜!你听了以后,只是种下了一些善根,却没有正确的结果。 真正的法喜充满应该是战胜烦恼,这才是究竟的目的,而不仅仅是听的相应。我们常常会得少为足。从此可以看出,战胜烦恼对我们来说,多么重要。那战胜烦恼与我们持戒有何关系呢?师父曾经讲过一句话:如何看一个人持戒是否清净?有三个衡
6、量的标准,其中之一就是烦恼是否净除。我们持戒就是净除烦恼,所以每持得一戒,我们就应该感到法喜充满。 贤丁师分享: 仰瞻祖师行仪 近阅祖师传记,从祖师大德的行宜和教化中,受益甚多,他们每一位都是完美僧格的的代表;是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佛教的辉煌;也是“如来使者”,以不同面貌示化济生;同时更是自己效学的典范和楷模。作为一个出家人,都有着义不容辞的弘法利生的责任和使命,自己的习气,常常是得少为足,在平庸中比较高下,自觉良好,格局狭小。如果不从这些祖师大德、大成就者身上去“挖宝”,怎么能够超越自我,有所作为?
7、报答众恩啊?!! 一、慧远大师的戒行 慧远大师是莲宗开山祖师,《缁门警训》中说:“慧远慧远法师尝云:释氏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自教源,济俗亦为要务。窃寻此说有契理要,若使家家奉戒,则罪息刑清。”大师不仅建议他人奉持,自己亦是严持戒律,堪为一代楷模。 大师一生开山、结社、诲人不倦;念佛化众、护法护教,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身体病疾,大德长老们稽首叩请大师饮豉酒以疗病疾,大师不饮;又请饮米汁,亦不饮;又请以蜜和水为浆,大师因众数请,这才让律师查询律藏,看是否可以饮用?还没等到
8、律师查完,大师就圆寂了,春秋八十有三,心得体会《戒持的心得体会》(..)。 大师戒行高远,操持冰洁,令人仰慕;宁弃性命,也毫不开违佛戒,高风亮节,行仪化世,僧格完备,赞叹不已,愿效学之,深勉勤策!!! 二、义净三藏的遗嘱 大师俗姓张,名文明,唐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地区)山庄人。十四岁出家,从小就仰慕法显、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高风。后来从慧智禅师受具足戒后,学习道宣律师、法砺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