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

黄平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

ID:25210603

大小:5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8

黄平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_第1页
黄平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_第2页
黄平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_第3页
黄平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_第4页
黄平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平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黄平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摘要黄平县地处我国三大生态脆弱区的西南岩溶地区的东南部,岩溶地区严重缺土、缺水,石漠化治理已迫在眉睫。该文论述了黄平县石漠化现状、形成原因,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石漠化生态治理措施,为保证岩溶地区植被顺向演替、生态逐步恢复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成因;治理措施;贵州黄平  中图分类号X171.4(3)地形地貌。黄平县属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状大斜坡地带,跨黔中丘原和黔东南中山低山丘陵2个地貌区,黄平县境内一般海拔在800~1200m,海拔在1300m以上的山峰

2、有24座,多集中在西北及中南部。黄平县境内以低中山山地、低山丘陵地貌为主,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4%。岩溶地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平川坝地少。这样的地表结构不但使降水极易流失,而且也加大了降水的侵蚀能力,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干扰下,岩溶山地极易退变为荒山秃岭。  (4)岩溶生态环境本身的脆弱性。由于岩溶地区土层浅薄,土壤又多缺乏C层(母质层),石灰土具有富钙、易板结、持水力低等特点,则要求植物具有嗜钙性、耐旱性和石生性等特点。这一水土条件下的植物一般生长缓慢,而对环境变化反应极为敏感,森林生态阈值低且易退化,一旦

3、过量采伐,极易导致石山裸露。据资料显示,岩溶山区次生林的生成长达10年左右,石漠化地区发展成乔木林地至少需要60年以上,可见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石漠化发生和难于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5)人为因素。石漠化发生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过度采伐森林植被和土地不合理利用等方面,历史上贵州先后遭到4次较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第1次是20世纪20—40年代的战争年代;第2次是50年代末,“大炼钢铁”高潮使大片原始森林、次生林毁于一旦;第3次是在“文革”期间,“以粮为刚”,大搞开山造田,大肆砍伐木材;第4次是20世纪70—80

4、年代,由于农村经济体制变动,有关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又使林木遭到严重破坏。近几年进行的“村村通公路”工程,由于资金不足和技术措施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基本没有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2]。上述因素成为石漠化日益恶化的根源。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县的农业人口的80%以上分布在岩溶地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人们对森林乱砍滥伐现象不断发生,大面积毁林开荒造成了森林的严重破坏,致使森林覆盖率锐减,也使石漠化进程加剧。同时,由于植被减少或丧失,地表的反照率增高,导致辐射净吸收量的减少和空气辐射冷却

5、的加快,进而有可能影响到降雨和蒸发,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使植被结构简化和旱生化,丧失对径流和土壤水的调蓄功能。由于水分缺乏而新生树木难以成活,原有森林也随之退化,裸露峰丛洼地区地表水入渗系数高达0.5~0.6,导致地表水源涵养能力极低,保水力差,导致河溪径流减少,井泉干枯,土地出现非地带性干旱,不断形成新的石山、半石山,石漠化程度不断加剧,表现为水土流失—石漠化—旱涝灾害—生态系统退化集聚性发生和恶性循环的后果。  2生态治理措施进展  2.1区域选择  根据石漠化程度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交通区位条件,

6、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布置按照集中连片、分期分批、示范带动、重点突出的原则进行。通过治理有助于保护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合理配置和布局,小流域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石漠化总体上相对比较严重,人地矛盾突出,石漠化综合综合防治带有紧迫性,同时能基本代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各种类型,潜在、轻度、中度、强度、极度强度石漠化在流域内有较为明显的分布,可实施治理内容较丰富,在小流域以外,按石漠化防治的轻重

7、缓急和各区的特点在全县进行面上工程的合理布局。  2.2生态治理措施  黄平县的石漠化综合防治应以小流域综合防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前提,以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社区参与建设为基础,积极推行小流域综合防治模式、混农林牧业复合型综合防治模式、集水与节水型混农林业发展模式、“林果药粮—猪牛羊—沼(气)”模式和农村社区参与式发展模式等生态恢复模式,逐步建设成新型高效特色生态农业模式并趋于完善,提高粮食、蔬菜及经济作物产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发展,退耕还林还草,种植高产牧草和生态林,形成良性循

8、环。  (1)林业。黄平县在过去生态建设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成土母岩、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立地条件、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石漠化程度和各地群众生产、耕作制度等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治理区域内母岩以白云质砂石山(碳酸岩)为主,母岩造壤能力差,成土过程缓慢,每形成1cm厚的土壤风化壳则需要4000~8500年,若考虑淋溶则要1.3万~3.2万年,成土模数为45~75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