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泣穴的解剖学研究

承泣穴的解剖学研究

ID:25182038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8

承泣穴的解剖学研究_第1页
承泣穴的解剖学研究_第2页
承泣穴的解剖学研究_第3页
承泣穴的解剖学研究_第4页
承泣穴的解剖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承泣穴的解剖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承泣穴的解剖学研究作者:徐象党楼新法蒋松鹤【摘要】[目的]探讨承泣穴的解剖结构、针刺深度和方向。[方法]通过解剖观测48例成人尸体眼眶。[结果]承泣穴直刺进针,针尖穿经的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下直肌。[结论]承泣穴直刺进针达12.00mm时针尖应稍斜向后上方,同时深度不超过25.0mm。【关键词】承泣穴;解剖学眼眶;针刺深度;针刺方向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natomicalstructures,depthanddirectionofneedlingatChen

2、gqi(ST1).[Methods]Forty-Eightadultorbitalspecimensuscle,orbitaladiposebody,inferiorobligesandinferiorrectus.[Conclusion]TheacupunctureoftheChengqi(ST1)shouldselectstraightstingneedlingback-upm.  Keyy;obital;needlingdepth;needlingdirection承泣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针刺承泣穴对于各种眼病均有良性调

3、节作用,对青少年近视、面肌痉挛、面肌麻痹等有较好的疗效[1],但同时承泣穴属危险穴位,临近眼球,易引起针刺意外。为了更好的使用该穴,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我们对这一危险穴位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取24个尸体头颅(其中男18个,女6个),计48例眼眶。  1.2方法  参照严氏经穴断面解剖图解[2]定位承泣穴,因穴位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浅层通过层次解剖显示结构;再取眶上缘、枕外隆突平面用切割机割成断面,取脑,用咬骨钳打开眶上壁显示深层结构,重点解剖眼眶内的血管和神经,观测进针层次和针体周围结构的形态特征,用分

4、规、电子数显卡尺测量。  1.3数据处理  测量得到的数据用电脑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测量单位用毫米(mm)表示。  2结果  2.1进针层次及针体周围结构的形态特征  (1)皮肤:很薄,0.1mm左右,由眶下神经的分支支配,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分支穿出眶下孔,在提上唇肌的深面下行分支分布下眼睑等。(2)皮下组织:由眶下神经的分支支配,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少量的脂肪构成,是人体最松软的组织之一。血管较丰富,有来自上颌动脉的眶下动脉的分支、面动脉分支及内眦动脉的分支等常吻合成动脉网共同营养。(3)眼轮匝肌:其下部由面神经的颧支支配。(4)

5、眶脂体:丰富,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充填于眼球、眼球外肌和眶骨膜之间。(5)下斜肌、下直肌:下斜肌起源于眶壁的内下侧,然后经下直肌与眶下壁之间,向外伸展至眼球赤道部后方,附着于眼球的后外侧。下直肌起始于眶尖部视神经孔周围的总腱环向前附着于角膜缘后6.5mm处的巩膜上。下斜肌和下直肌都由动眼神经支配。  2.2针体与周围结构间距的定位观测  在下直肌下方贴眶下壁有眶下动脉经眶下沟入眶下管,其上外侧和上内侧有睫状后短、长动脉,睫状后短动脉在球后视神经周围,发出十余根小支穿过巩膜,睫状后长动脉自眼动脉分出,共两支,于视神经鼻侧和

6、颞侧,在较睫状后短动脉离视神经稍远处,斜行穿入巩膜,经脉络膜上腔水平位置前行直达睫状体,主要供应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前部。针尖皮肤刺入点至眶下血管入眶下管处的平均距离为(12.50±3.40)mm,针尖皮肤刺入点至睫状后动脉的距离为(25.00±4.50)mm。  3讨论  3.1承泣穴的解剖特点  针刺承泣穴由浅入深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下直肌。浅层分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眶下动脉的分支、面动脉分支及内眦动脉的分支及伴行静脉,现代针灸研究发现穴位与血管、神经、结缔组织密切相关[3]。故浅刺

7、承泣穴发挥功效可能与此结构有关。深层有丰富的眶脂体,为带有丰富的小血管、神经的疏松结缔组织,同时有可直接刺激支配下斜肌和下直肌的动眼神经下支,深刺发挥功效可能与此结构密切相关。  3.2引起针刺危险的原因  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不正确易造成眶内出血、眼球突出、失明甚至刺入颅腔。主要引起危险的结构为眶下动脉、睫状后动脉和视神经管前极,因眶下动脉发自上颌动脉经眶下沟入眶下管,针尖皮肤刺入点至眶下血管入眶下管处的平均距离为(12.50±3.40)mm,针尖皮肤刺入点至睫状后动脉的距离为(25.00±4.50)mm。所以贴眶下壁直刺承泣穴至1

8、2.00mm时应调整方向针尖应稍斜向后上方以免刺破眶下动脉引起眶内出血。同时深度不超过25.0mm以免刺破睫状后动脉引起眶内深部出血。  3.3针刺意外的预防措施  执行医生除了要熟悉穴位的解剖,了解眼的生理结构,遵循选择平直、光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