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63720
大小:64.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18
《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理想的人生应当是快乐的、向上的、大有成就的、幸福美满的,也没有比这样的人生更令人向往、更值得追求的了!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学有所成,人生幸福美满,为此,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快乐活泼、积极向上的性格,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这种性格最具有生命活力。 生活从来不是十全十美、万事如意的,乐观者从不怨天尤人,而总是让生活伴随着憧憬和追求。高尔基说过:“追求进步,这才是生活的真正目的。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一生里必定会有许多美好的时刻。”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乐观
2、者会像普希金写的诗句那样: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乐观者总能在灾难中看到希望,而悲观者却在希望中看到灾难。人生哪可不乐观呢? 在学习和工作取得一点成功的时候,积极快乐者决不会忘乎所以,即使取得像牛顿和诺贝尔那样伟大的成就,也不忘继续进取。 牛顿说:“我不知世人对于我是怎样的看法,不过我自己只是觉得好像在海滨玩耍的一个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小石子,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 诺贝尔说:“在我们这个被称为银河系的小小的宇宙旋涡中,大约运行着一百亿颗太
3、阳,但太阳如果知道了整个银河系有多大,它肯定会因为自己的渺小无比而感到羞愧不如。” 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 综上所述,生活不论是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灾难还是取得成就,一个人只要拥有开朗、快乐而进取的性格,就能拥有永久的幸福。这样的人不论处于何种境况,都会像伏契克说的:“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战斗,为了欢乐而死。永远不让悲哀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 看一个孩子是否快乐而积极,最重要的看他是否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是否能敏锐地感知这个神奇的世界,是否愿意探索周围无穷无尽的谜,因为没有比这更使孩子欢乐的了!我每接触一个孩子,判断他是否快乐积极,首先看他两个
4、方面: 1.他的生活丰富不丰富,是不是一天到晚有自己忙不完的事。例如他有没有经常与小朋友一起玩,有没有饲养动物,种植花草,画画读书,唱歌跳舞,玩泥玩沙,钓鱼摸虾,制玩具,做实验,采标本,学外语,讲故事,练书法,猜谜语,做游戏,玩电脑,学珠算,朗诵,集邮,下棋,摄影,爬山,游泳等。如果大致是这样,那么孩子就有操作的快乐、思考的快乐、表演的快乐、创造的快乐,自然就形成了积极开朗的性格。 2.他的表现活泼不活泼,是不是个精神世界丰富的小精灵。活泼不等于好动,更不是吵闹,活泼应表现在: ①表情丰富,常有认真、仔细、微笑、大笑、思索、幽默、严肃等表情; ②口
5、齿伶俐,语言生动有趣,喜欢讲见闻、故事和感受,还常常参与大人的言谈; ③双手能干,常常做事、制玩具、做实验,活干得又快又好; ④体态活泼,能歌善舞,喜爱运动,还爱弹琴等; ⑤思想活泼,喜欢看书、做智力游戏,还有提不完的问题,善于讨论和争辩; ⑥爱好交往,哪怕在成人、客人、陌生人面前,也能礼貌相待,无拘无束,落落大方。 孩子有以上两个方面的表现,他就不但是个快乐积极的人,而且也容易形成某方面的特长,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人是精神的动物,人脑功能的提高既要靠食品营养,更要靠精神营养。生活丰富而快乐活泼的孩子,其精神营养最为充足,脑的开发肯定全面。人脑有
6、左右两半球,左半球主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精神生活丰富而快乐的孩子,能同时提高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并能实现它们之间的互促互补,从而形成“1+1>2”的优势,这样人自然就变得非常聪明能干了。这就像人只有一条腿跑不快,两条腿却能奔跑如飞,其速度大大超过两条腿各自的跑速之和一样。 再者,一个人快乐活泼,多才多艺,有宽厚的知识和智能基础,人才大厦的底座就非常坚固,大厦就有希望拔地而起,昂首云天,而人才就能在某个领域独领风骚。多才多艺的“多”之间是“隔行不隔理”的,兴趣广泛的人最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某一方面的良好态度、学识、能力和方法,迁移到他主攻
7、的发展领域去,从而获得出类拔萃的成就。而且,一个人多才多艺以后,他所掌握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就容易发生“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世上许多新的理论、新的设计、新的发明和发现、新的创造和突破,就是多个领域的知识“碰撞”而来的。知识面狭窄、孤陋寡闻的人,与攀登科学高峰和进行发明创造是无缘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化学家李远哲,为什么被称为“棒球化学家”?因为他还是个棒球好手。除此之外,他打网球、乒乓球均出手不凡,又喜欢音乐、美术;在大学时主攻化学,又选修物理,还爱看武侠小说。他在化学园地里苦干时像运动员那样勇猛,有时在四壁无窗的实验室里竟一口气干两天三夜
8、。 1986年,当李远哲因发明化学物质相互反应的“交叉分子束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