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56467
大小:80.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11-18
《帛书《易传》的性情思想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帛书《易传》的性情思想研究从总体上来讲,帛书《易传》与通行本《易传》在思想上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帛书》中的有些内容对我们全面、深入理解通行本《易传》中的许多问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思路,为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易》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契机。与通行本《易传》一样,帛书《易传》所涉及的思想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只是就性情思想这一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一帛书《要》篇的性情思想研究长沙马王堆帛书中的《要》篇把《周易》的作用看得非常大,它写道:“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
2、兴也。”(第15-16行)[①]“不得其志,以成其虑”是第一个作用;[②]为了“作”,“讳而辟咎”是第二个作用。[③]但是兴《易》的前提必须是“仁”。也就是《要》篇第8行所说的“巫之师□□□□□□无德则不能知《易》”。《要》篇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在探讨“《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第17行)在讲我与巫、史在运用《易》时的区别。因此,第8行虽然掉了六个字,但是其上下文意大致还是猜得出来的,是在说“巫之师”与探求《易》之义理的人是不同的。“无德则不能知《易》”的说法,也就是张载所云“《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④]
3、的意思。《要》篇第7行有“行其义,长其虑,修其□□□□□□□□□□□□□□易矣。若夫祝巫卜筮龟……”又是将祝巫与哲学家相对而言,在比较之中来讲如何从义理上使用《易》。所以根据上引15、16行的内容,再根据“若夫祝巫”云云者,可以推测得出来,“行其义,长其虑,修其……”的后面,紧接着的应该是一个“德”字。[⑤]诚如是,则“义、虑、德”之间,还有一种不断递进的推动关系,无“行义”之举则无真正的“长虑”,“行义”是为了“长虑”;无“长虑”则无真正的“修德”,这是从“行”上讲;反过来说,无德则无虑,无虑则无行,这是从“知”上讲。由
4、于文本的行文顺序本身是前者,故强调的是“行”高于“知”。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个奉行实践理性的人,所以,从文本思想的内在脉络上来讲,《要》篇确实是记载了孔子本人的思想,这算是一个佐证,[⑥]同样性质的文句在《要》篇中还有:“危者安其立(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第9行)“逊正行义,则人不惑。”(第14行)为人而“不惑”是《论语·为政》中的一个著名话题(四十而不惑)和人生境界。从性情思想的角度来考察《要》篇,剔除通行本《易传》中已经具有的成份,笔者以为至少有两个方面
5、值得注意:第一:“夫《易》,刚者使知瞿,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人为而去?。”(第15行)瞿为惧;忘为妄;[⑦]?,不见于各种字书。根据上下文意,愚,并非愚蠢,而是愚妄、倔强。如是,则“?”当为机巧、奸诈义。而“?”则为“诈”。[⑧]这段文字的首要贡献在于用“刚”、“柔”这两个概念直接、明确地描述、形容或界定人的性情。通行本《易传》以刚柔形容性情的地方不是没有,但并不是太直接,在那里,刚与柔主要是指万事万物之中存在着阴与阳、刚与柔两种对立统一的互动力量,其中包含了性情,但并不仅仅是性情。而《要》篇中的“刚”与“柔”语义
6、十分明确,“刚者”与“柔者”指的是在性情上表现方式不同的人。因此,这对我们理解通行本《易传》的人学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要》篇看来,《易》的作用在“行其义,长其虑,修其(德)”,因此,在真正的原始儒家那里,《易传》主要是一门关于德性的学问,是人学,而不是所谓的“宇宙规律”之学,于是《易传》中的“刚与柔”,本来一开始就是从人的性情出发,逐步扩展,推而广之到其他领域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种根源性的思想,我们就无法深入地理解《易传》。 当然,第15行的这一组判断之中心思想,是要用六十四卦的卦爻体系来矫正人的性情之偏,走中
7、和的道路。刚者使知惧,是去其莽撞;柔者使知刚,是去其怯懦;愚人为而不妄,是使人增长智慧,不走极端;?人为而去诈,是使人去掉奸诈之心。刚者知惧,谓不滥用其锋,自存而致命;柔者知刚,谓培护心志,养君子之大勇大仁,奋进以邃志也。与愚而不妄,?而去诈一样,都必须“修其德”,修德是这四者的根本。“无德则不能知《易》”(第8行),此之谓也。孔子在过去已经向弟子们传授了“德行无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第13行)的思想,是反对占卜问吉凶,遇事求神灵的做法的,也就是《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意思,认定只要“逊正而行
8、义,则人不惑矣”。所以,现在研究《易》的目的,也是与巫史之人大不相同的:《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名数而达乎德,又(有)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事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