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古代流散文学及其特点

东方古代流散文学及其特点

ID:25146574

大小:84.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1-18

东方古代流散文学及其特点_第1页
东方古代流散文学及其特点_第2页
东方古代流散文学及其特点_第3页
东方古代流散文学及其特点_第4页
东方古代流散文学及其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方古代流散文学及其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东方古代流散文学及其特点“流散(Diaspora)”已成为当下跨文化研究的热门,它是指离开母体文化而在另一文化环境中生存,由此而引起个体精神世界的文化冲突与抉择,文化身份认同与追寻等一系列问题的文化现象。“流散文学”(DiasporicLiterature)就是流散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文学理论)。在“流散文学”中,流散中的生存体验与文化问题得到艺术的表现。“东方流散文学”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以亚非地区和各民族传统文化为母体文化而徙居于异质文化的作家创作的文学。而实际上它包括几种情况:一是亚非各民族作家移居到东方范围内的异国他乡后的创作;二是东方各国作家侨居

2、西方(欧美)后创作的文学;三是具有西方血统和文化背景却长期侨居东方,已将东方文化深深融入精神世界的作家(如小泉八云、戈迪默、库切等人)的创作。“东方古代流散文学”是指东方近代(19世纪中期)以前的流散文学。从生存状态和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考察“流散”和“东方流散文学”,对于认识当下全球化背景中的人生处境与民族文化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一人类历史进入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扩张,民族之间的相对阻隔状态被打破,历史进入到以世界为一个整体的发展阶段,人类历史“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①。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思潮汹涌泛滥。在这种世界日趋

3、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进程中,移民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因而有论者认为“流散”是20世纪后半期“后”时代的现象,“在文学和文化研究中,使用Diaspora这个词……更重要的是指‘后’时代里超出单一民族的范畴产生的文化现象,以及由此在美学和文化判断上引起的变化”②。当然,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和当下“全球化”的自觉意识的角度看,把“流散”现象理解为现代和当代的文化现象是有道理的。但从具有文化层面上的“我与他”的不同族群的自觉意识上来看,应该说“流散”现象古已有之,“流散文学”在东方也很早产生。从现存的文字材料来看,最早的流散文学作品是古埃及的《西努

4、赫的叙说》。作品被认为“是埃及中王国时代文学的一篇杰作”③。这是一篇公元前19世纪的作品,主人公是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宫廷侍从,一次随王子(后来成为法老)远征,得知宫中发生政变,他担心殃及自己而离开埃及。经过长途艰辛爬涉,来到叙利亚南部,因其英武和才干受到当地国王阿蒙尼士的赏识,成为驸马,拥有重权,却受到当地武士的挑战,他勇敢战胜了挑战者,占有了对方的全部财产,富有又权倾一切。但他却感受到身在异乡的孤寂,益发眷恋故土。向埃及当朝法老发出“叶落归根”的请求,法老欢迎他回归并加以礼遇。《西努赫的述说》具备了“流散文学”的基本要素:漂泊途中的艰辛,身在异国的痛苦

5、,回归故国的渴望,第一人称的叙述等。作品中叙述当地武士向西努赫挑战,西努赫有一段向国王的述说:我不认识他。……我打开过他后室的门吗?我翻超过他的围栏吗?这只不过是嫉妒罢了,因为他看到我为您完成任务。我其实像一头走散的公牛,进入陌生的牛群,这牛群中的公牛指控我,长角牛攻击我。 当一位本来处于劣势的人占了优势,他能受人爱戴吗?亚洲人不会与三角洲人交朋友。谁能在山上种活纸草?④作品以朴实而生动的比喻,说明流散异地者原有文化与居住地文化的冲突,他作为一个生长于尼罗河三角洲的人难以融合进亚洲土著社群,难免遭到“长角牛攻击”,而生长于三角洲沼泽的纸草,没法在山上种活

6、。当然这是一篇古老的作品,其中强调的是文化的冲突,而不像现代流散文学中强调的是冲突中的融合。东方和西方的古代社会有着不同的演进路向。西方以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为源头而一脉相承地发展,现在西方的各民族国家是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因而古代西方尽管有人员迁移,但不会有跨越民族文化的强烈感受。东方古代的几大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中国、希伯来、波斯等)都是各自独立发展,都有自己的古老传统,发展到中古演变成东亚、南亚和西亚北非的三大文化圈,每个文化圈又是以某一古老文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自然又形成文化圈内的中心与边缘的文化递差层。这样,东方古代各民族之

7、间成员的迁徙,其文化差异的感受自然强烈,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问题也更为突出。这是我们研究“流散”现象和“流散文学”必须充分注意到的文化史实。基于上述史实,东方古代文学中至少有几个“点”具有从“流散文学”角度加以深入研究的必要和价值。二随着佛教从印度向中国和其他地区的传播,一些印度和西域的僧人学者来到中国,中国的一些僧人学者赴印度求法取经,这是以宗教为枢纽的人类文化交流的大事件。从东汉到北宋的九百余年里,中、印的僧人学者不断远离故土,在异域翻译佛教经典,弘扬佛法,也有人著述、创作文学作品。如竺法护(3-4世纪之间)、鸠摩罗什(343-413)、昙无谶(385-

8、433)、求那跋陀罗(394-468)、佛驮跋陀罗(359-429)、菩提达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