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40634
大小:96.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17
《李煜《相见欢》阅读练习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李煜《相见欢》阅读练习及答案第一篇:《《相见欢》练习及答案》《相见欢》练习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阅读练习及答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本词作的作者是南唐亡国之君,史称,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李煜《相见欢》阅读练习及答案。2、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其感情基调是。3、文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4、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5、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一句是写仰望之景,“”一句是俯视之景。李煜《相见欢》阅读练习及答案。
2、6、“月如钩”是特定环境下的月景,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7、“锁”字是传神之笔,试赏析。8、“剪不断,理还乱”有什么表达效果?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参考答案:1、李煜李后主千古词帝2、亡国哀思凄婉3、西楼台夜晚秋天李煜《相见欢》阅读练习及答案。4、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5、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6、(1)从月的形状上看是残月,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着冷落凄清的感情;(2)从月所反映的时间上看,并非月圆团聚之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了气氛。7、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是词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印象,被“锁
3、”者,非清秋也,是指人。8、暗用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难解。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第二篇:《《相见欢》练习及答案》《相见欢》练习相见欢李煜《相见欢》阅读练习及答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本词作的作者是南唐亡国之君,史称,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李煜《相见欢》阅读练习及答案。2、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其感情基调是。3、文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
4、,季节是。4、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5、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一句是写仰望之景,“”一句是俯视之景。6、“月如钩”是特定环境下的月景,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7、“锁”字是传神之笔,试赏析。第三篇:《李煜《相见欢》阅读练习及答案》李煜《相见欢》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题目(5分)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1.“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2.试从表现手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感情的?(
5、2分)答案:11.故国之思、亡国之痛。12、比喻和情景交融。第四篇:《李煜《相见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李煜《相见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评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降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李煜《相见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李煜《相见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
6、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李煜《相见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文章李煜《相见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出自absolute;LEFT:-10000px">本文来自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
7、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李煜《相见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答案第一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么;一种是诗人什么都没有补上。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哪一种可能更“美”?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
8、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1)诗中的“渔翁”含有几分诗人自况的意味,你认为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即:此二句删去也可以),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