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38987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8
《温州学习考察团的学习考察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温州学习考察团的学习考察报告温州学习考察团的学习考察报告5月10日至20日,我市第二批党政干部学习考察团赴温州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大家对温州模式不仅从理论上加深了认识,而且从实例上进行了体验,对恩施市今后如何发展进行了深刻反思,触动很大,感受很深。温州模式的主要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温州坚持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大胆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率先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即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购销员为骨干的经
2、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市场经济,其关键和核心是经济民营化和工业化。正是由于经济的充分市场化、民营化、工业化,经济的充分集聚,使温州经济和社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区域块状经济典型。温州经济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区域性规模经济,目前,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小区域经济已发展到100多个,有22个国务院命名的基地。温州这种具有相当规模的区域性块状经济群落,具有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温州产品质优价廉、款式新颖的巨大竞争优势,形成了温州企业的整体规模、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以及品牌的集聚优势,使温州
3、不少工业产品占有全国乃至全世界相当高的市场份额,带来了令人惊叹的经济效益。二、市场体系发育完善。改革开放初,出现了十大专业市场,到目前有545个专业市场,年成交额达510亿元。温州市场有三个特点:一是市场以民办为主;二是市场建设资金以民间资本为主;三是市场背后有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支撑。同时,温州市场已走出温州,在全国有180个市场;在国外11个国家办了中国市场,年成交额达9000多万美元。三、劳动力大幅转移。目前,温州全市有百万余农民转移进入城镇,百万余温州人走出温州经商办企业,百万余外地人到温州务
4、工求职。劳动力的大幅度流动转移,进一步加速了温州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四、城镇化速度迅猛。目前,温州人口750余万人,已有60%的人口居住在建制镇,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温州模式对我们的启示和温州比较,我市的差距在于:民营经济虽然已占主体地位,但民营企业规模小、知名民营企业家不多;以工业为主的二产业经济比重虽然目前越过了30%,但主导地位尚不明显,产品不多,名牌尚无,竞争力弱,市场份额小,工业经济对一产业的拉动力和对三产业的支撑力还很弱;干部、群众、企业主的思想虽较以往有大的解放,但敢闯敢冒的
5、精神有待强化,尤其是干部虽然都认识到了民营化、工业化的重要性、必然性,但在工作中落实支持民营化、工业化发展对策上还有很大差距。根据温州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们对全市发展提出如下启示和建议:一、准确定位发展阶段,以民营经济和优势资源及传统产业为依托,优先发展工业。近几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一主三化,发展民营经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工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二产业比重超过了30%。但是,我市目前仍然是一个农业市,工业尚处于原始资本的积累阶段,全市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破题和起步时期。因此,必须优先发展工业,迅速完成工
6、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温州工业化的经验告诉我们:起步于家庭工业的民营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迅速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很快地将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加快了以农村工业化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进程,进而必然地因经济聚集而加快了城镇化步伐。从我市实际来看,我市不可能象温州一样去大力发展家庭工业,但我市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空间大、优势资源较多、矿产资源较多、传统工业较多的优势,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和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加速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推进工业化进程,进而推动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因此,我市一主
7、三化战略的当务之急是工业化,必须把提高工业化水平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产业政策及有关配套政策都要围绕加快工业化进程来制定,要紧紧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把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作为主攻方向。尤其要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的理念来办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加强一、二产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抓好市域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培植一批有潜力的骨干企业,增强这些企业的带动作用。二、实行精品名牌战略,增强产品竞争力,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8、。近年来,我市华龙、九洲、宏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名牌创建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差距还很大。因此,要围绕我市富硒、绿色资源优势,品种资源优势,制定精品名牌战略规划,分阶段努力,集中抓好一批强势产业、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我市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促进我市主要产品达到省内、国内、国际水平。同时,要通过制定奖励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把打造品牌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措施,不断进行塑造。当前要着重帮助和引导企业取得质量体系认证和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