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声名水上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声名水上书论文..摘要:《每当我害怕》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名作之一。许多评论家针对诗歌所提及的“名誉”问题,依据诗人的墓志铭“声名水上书”,围绕济慈对待“名誉”的态度展开一系列讨论。本文旨在结合诗人济慈的生平经历,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含意来进一步揭示诗歌的主题,并由此阐述济慈的名誉观。关键词:害怕;死亡;名誉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其短暂的25年生命中,创作了一系列惊世的杰作,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这些已成为世界诗宝库中罕有的奇珍。但从反映诗人自身情况的角度讲,却非《每当我害
2、怕》这首诗莫属。它从另一个侧面让读者了解了一个真正的济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触到济慈对于死亡这一主题,与其说是恐惧,倒不如说是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并且这种感伤加深了他作为一名存在主义者对死亡的认识。济慈的这一种微妙的感受与他悲惨的一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济慈出身贫寒,..属于社会的底层。父亲是伦敦一家代养马房的马夫领班。济慈是长子,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当他在1818年创作《每当我害怕》时,他的弟弟乔治不幸感染了肺结核,济慈对弟弟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其左右,直至乔治去世。由于早年丧父和母亲与弟弟相继感染
3、肺结核而离世,济慈很早便对死亡有着敏锐的感触。亲眼目睹身边亲人离世使济慈萌生出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的想法,并且这种念头在陪伴弟弟走过生命尽头,亲眼见他死去而愈发强烈。另外一件对济慈死亡观影响颇大的事件是济慈早年在医院的学徒经历。他的这一经历促使他对待死亡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并对肺结核这种传染病有所了解。所以当他身患肺结核后,济慈对奇迹般的恢复不抱有任何希望,并忐忑不安的等待死神的降临。乔治逝世后,济慈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创作了一篇又一篇的佳作。不幸的是,由于他的民主观点和与伦敦派的密切联系,济慈的这些诗集都被保守党
4、派的批评家们在以保守的托利党派为背景的三种期刊《评论季刊》、《英国评论家》和《爱丁堡布拉克伍德杂志》中恶意抨击。面对这些不公正的评价,济慈毫不退缩,勇敢面对,他说“赞美或责备对于一个爱好抽象美而对自己作品采取严厉批评态度的人只有暂时的影响。自身内心批评所带来的痛苦根本不是《评论季刊》、和《爱丁堡布拉克伍德杂志》所能比的”。的确,济慈坚信他拥有成为一名伟大诗人的潜能,同时他对自己还没有写出理想中的诗篇充满自责。事实上问题不在于没有创作出理想的诗篇,而是出在他如何定义自己的创作风格上。在济慈的创作过程中,他竭
5、力与某些作家的特殊风格划清界限。如此一来,他不但要创作出自己的写作风格,并且要尽量避免使自己的风格与他的作家友人相似。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什么很少向朋友倾诉,而只是将孤独和痛苦在诗作中表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每当我害怕》横空出世,揭示了年轻诗人对自己将英年早逝的悲惨预测。诗人的悲伤忧虑之情可以通过对诗篇在结构上的分析挖掘出来。首先,诗歌完美地采用了排比结构。前十二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每一小部分都包括“每当…”和一个动作,“每当我害怕…”,“每当我看见…”,“每当我感觉…”。济慈用这种排比的结构使诗歌所蕴含的
6、感情一步一步得到升华,并在结尾处的对句中达到最高潮。其次本诗歌还可以分为一个八行诗和一个六行诗。在前八行中,作者将笔触放在他的沉思和想像当中,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不稳定的情绪,紧接着在后六行中,诗人向假象的爱人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除了在结构上蕴涵深意,济慈对诗歌遣词造句和停顿的选择上也透露出诗歌的隐含情感。《每当我害怕》这首诗的字面含义是一位年轻诗人向他的假想爱人表达爱意。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我”表明“年轻诗人”指的就是作者本人,而他对假想爱人的谈话实则是作者对于无爱状态的一种反应。诗歌中的停顿也暗
7、示了作者的情绪。诗中出现了十个逗号,用以使表达感情的暂时停歇,而非终结。而在短短十四行中七次反复提及“我”,这种对词语的反复用运和堆砌,巧妙地反映了这位“年轻诗人”杂乱无章的思绪!总体上讲,《每当我害怕》涉及两个困扰诗人的问题,一个是名誉,另外一个是爱情。前四行表达的是作者反复思考的问题----名誉。济慈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他迫切想要创作出华丽诗章的渴望刻画的淋漓尽致。这个主题通过对想像中丰收的描写加以形象化。丰收代表在一定时期内的收获,其中饱满谷子象征着有价值的作品。第二个四行通过运用的浪漫主义色彩对自然
8、进行一系列的描述,揭示了济慈对客观世界的挚爱。比如说“夜幕中繁星的目光”和“浪漫故事的巨大的云幕征象”等语句。这些都预示着济慈将自己的现实生活融入了诗歌。第三个四行描述了想象中的爱情,并且在表达“再也见不到你的面孔”时,诉说了诗人的淡淡忧伤。与前两小节相比,这一小节短半行。这似乎暗示了诗人在现实中渴望获得他的恋人----方妮的爱,但却无力享受。当然由于对爱情的描述比对名誉的描述短,这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待爱情的渴望不及对名誉的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