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中国的哲学精神

求道:中国的哲学精神

ID:25124173

大小:66.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18

求道:中国的哲学精神_第1页
求道:中国的哲学精神_第2页
求道:中国的哲学精神_第3页
求道:中国的哲学精神_第4页
求道:中国的哲学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求道:中国的哲学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求道:中国的哲学精神求道:中国的哲学精神 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哲学史的通史或教材,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算起,已有不下数十种。由于学术界对中国哲学精神缺少普遍的重视和专门的研究,所以人们在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似乎少了一根主心骨,甚至沦为西方哲学概念系统的中国傀儡,中国哲学所特有的精神面貌被掩蔽于西方哲学的框架之中而模糊不清。缺少了精、气、神的中国哲学史,也就难免要被人诟病,甚至有人怀疑中国古代是否有哲学?  .Liddot;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2、。端而言,螟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熊先生认为,荀子的这番话,足以代表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东方各派哲学底一致的根本精神。熊先生认为,读哲学,如不能融思辨以人体认,则其于宇宙人生,亦不得融成一片,所以,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在由思辨,趣人体认。即由智人,而极于仁守。在他看来,把学问当作修养,即是中国哲学有别于西方哲学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张岱年先生在采纳了熊先生思想的基础上,从中国

3、哲学的内容实质层面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特点,重要的有三,次要的有三,共有六条:第一,合知行。亦即熊先生所说的融思辨以入体认。第二,一天人,即天人合一,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第三,同真善。中国哲人认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穷理即是尽性。张先生明确认为,中国哲学研究之目的,可以说是闻道,道兼赅真善,求道是求真,同时亦是求善。第四,重人生而不重知论。中国哲人因思想理论以生活实践为依归,所以特别注重人生实相之探求、生活准则之论究。虽亦言及知识与致知之方,但未尝专门研究之

4、。第五,重了悟而不重论证。中国哲学只重生活上的实证,或内心之神秘的冥证,而不注重逻辑的论证。第六,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张岱年先生还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观念倾向作了活的与死的两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他认为,中国哲学中之活的基本倾向六条:第一,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论,未尝分别实在与现象为二事,未尝认为实在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实存于现。第二,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变易大流,一切都在变易中,而整个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易历程。然而变易有其条理,宇宙是有理的,一切都有伦有序,不妄不乱。第三,中国哲学始终认

5、为反复、两一即物极必反、对立统一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是自然固有的条理。第四,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生活准则论即人生理想论,人生理想论的最大贡献是人我和谐之道的宣示。第五,中国哲学最注重学说与行为的一致,认为理想的实现不在现实生活之外,而在日常生活之中。第六,中国哲学有一笃实可贵的倾向,直截了当地承认物之外在与物之可知。张先生说的活的倾向,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历久弥新,现在看来仍很可贵、适用。这便是中国哲学的活力,也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张先生对中国哲学特点的分析,涉及中国哲学的内容实质;关于中国哲学中的活的倾

6、向,涉及中国哲学的活力。因此,张先生的上述分析,实际上是从内容与活力两个层面对中国哲学精神展开了系统的阐述。这是张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为中国哲学精神研究所作的贡献。  但是,如此描述中国哲学精神,似乎太过琐细。有人把西方哲学精神概括为求真。虽然西方哲学除了求真还有许多其他东西,但是求真两字,确实既抓住了西方哲学的内容实质,又体现出了西方哲学的神韵。那么,中国哲学精神是否也可以通过很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呢?实际上,张岱年先生已经提及。他说:中国哲学研究之目的,可以说是闻道。求道是求真,同时亦是求善。我认为,中

7、国古代思想家们研究哲学的目的,不仅是闻道,还有履道。无论闻道还是履道,均可归入求道。所以,中国哲学精神可以用求道两字概括。求真还是求道,是中西哲学的差异之所在。    二、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是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闻道,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儒家对道的追求热情,以其创始人孔子的一句话概括,朝闻道,夕死可矣。在《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语录,是表明谈话对象,甚至交代清楚在何种状态下与何人谈话。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未作

8、任何说明,显然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可以感知闻道的艰难性。孔子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求道经历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天命,指天道;知天命,即闻道。孔子从十五岁始于学,到五十岁知天命,经历了三十年时间,求道的过程不可谓不长,闻道的经历亦必艰辛。  孔子五十岁才知天命即闻道的自述并非自谦,详细事迹记载于《庄子天运》篇中。其一,孔子行年五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