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之“道”的内在诠释

中国哲学之“道”的内在诠释

ID:22151207

大小:70.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哲学之“道”的内在诠释_第1页
中国哲学之“道”的内在诠释_第2页
中国哲学之“道”的内在诠释_第3页
中国哲学之“道”的内在诠释_第4页
中国哲学之“道”的内在诠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之“道”的内在诠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之“道”的内在诠释“道”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最高本体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与“外在诠释”的理路不同,在对“道”的“内在诠释”中完成对“道”的思想内涵的无限追寻和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不断提升,是以“道”为本原、本体和境界的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正是基于对本原、本体和境界之“道”本身所具有的无限性、流动性和生成性的理解和认知及对其所蕴涵的人的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无限追寻,不仅使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踏上了意义追寻的思路历程,并且最终形成了力图在现象性生活的内在超越中进入“道”所示的境界的意义论或价值论的中国哲学的范式和形态

2、。一、孔子的追求历史地看,“道”字,自殷周以来就广为使用,不仅见于《六经》中,而且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也已出现,但大都是在具体的意义上使用的m。《说文》云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引申为人或物所必须遵循的轨道和规则。日月星辰所遵循的轨道和规则称为“天道”,人类生活所遵循的轨道和规则称为“人道”131。如郑国裨灶所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左传》昭公十八年)这是“道”的本义[4]。儒家重“道”之说,见《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亮舜,宪章

3、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儒家虽然也曾将社会治乱的原因归结为“天下”是否有“道”。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然而,就其思想内涵而言,其所谓“道”,主要是指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人道”,而不是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本体和境界的“道”。“道”字,在《论语》中,凡61见,意蕴道初义的道路之道,即“予死于道

4、路乎”,“中道而废”;学术、学说之道,即“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矣”;方法之道,即“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治理之道,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引导之道,即“道之以政”,“道之以德”;行为合理的道,BIT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技艺之道,即“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等[5],并无本原、本体和境界之义。事实上,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很少谈论“天道”。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但对“人道”却情有独钟。其中,虽然透露出子贡试图在超越的意义上使用“道”的思想趋向,但始终未能脱离社会治道、人生

5、正道而形成超越性的意义系统,将“道”提升为一个统摄“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最高本体范畴,却是不争的事实。二、老子的原创与孔子不同,老子不仅对“道”作了终极性的思考,而且赋予“道”以本原、本体和境界的思想内涵[6](P8”。在通行本《老子》中,“道”字76见是《老子》书中概念范畴最多见者,其中讲“天道”8次,“人道”2次,“大道”4次等。“道”既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本根、本体、秩序和人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既内在于人和天地万物又具有超越时空本性的最高存在,“道”是“有”、“无”的融合,“道”不可言说,“道”是其自身,“道”自

6、然无为,“道”为本真界存有m。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道者,万物之奥。”(《老子》六十二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章)“道”先天地而生,是包涵“物”、“象”而又超越“物”、“象”的“混成”之“物”,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故混而为一”的整体存在,是统摄宇宙人生和天地万物的最高本体。

7、在老子看来道”既是本原、本体和终极性的存在,又以“虚”、“无”为特征。正是由于“道”以“虚”、“无”为本,因而对“道”之“有”、“无”及其关系的无限追问和追求构成了中国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一大特色。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所谓“无”具有两重含义:其一,“道”无形无象,不是感觉的对象;其二,“道”无规定性,即没有任何具体属性,但却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无”绝不是不存在,恰恰是最真实的存在。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无’同时也是肯定。”而这恰恰正是“道”的玄妙之处。正如《管子•心术上

8、》所载虚而无形谓之道。”“无”又可以表述为“虚”,惟其“虚”,故能弥纶天地,无所不在,故能永恒而常在,是谓“常道”。惟其如此,才是天地万物的最后“始基”,才是“存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