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02271
大小:5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苗伟龙 (河北省霸州市康仙庄乡南毫家务中心小学)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学英语时孩子们都很开心,然而随着知识量的增加,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就会使许多学生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使英语学习呈恶性循环状态。基于启蒙阶段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认为能否激发并保持其学习的兴趣是衡量小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 新课标指出,小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简单的沟通与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2、的塑造。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和保持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浅显认识: 一、以"爱"激趣 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必然喜欢这个老师所上的课,进而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除了上好课,还要注意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真正做到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信心上鼓励。 二、创设英语学习环境激趣 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随时可以接触到英语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是必要的。 1.优化校园环
3、境 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见面打招呼、相互问候都要用英语,给学生创设使用英语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讲英语的习惯;校园内设置的名人名言、礼貌用语、各种标志牌、花草树木介绍,都有英语标识。 2.寻找身边的"English" 小学生求知欲强,所以我鼓励学生找寻生活中的英语。例如,沙发"sofa"、电视"TV"等。寻找这些外来词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兴办"英语角" 学生可以在"英语角"里听故事、讲故事;听歌曲、唱歌曲;可以找"警察"问路、找"医生"看病、找朋友聊天……说他们想说的、做他们想做的,最大地满足学生表现及创造
4、的欲望。 三、以情境教学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兴趣是由独特、新颖的外界事物激发的。因此,创设情境是语言教学的生命,只有创设英语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1.利用音乐进行情境教学 音乐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和教室气氛,为课程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例如,在讲圣诞节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圣诞歌曲来渲染气氛。 2.角色扮演,进行情境表演 对交际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如,购物、问路、打等,
5、我们可以抓住小学生好动、好说、记忆力和模仿力强的特点,用生动的表演形式,加上简单的化装,将学生引向他们自己的演艺舞台。 3.利用实物进行情境教学 利用实物、模型、图画等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较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水果时,可以把水果带到课堂上来,运用句型"onsays,Shark,Hangman,Guessinggame,Touchinggame等。 5.运用TPR进行情境教学 TPR教学法符合儿童好动的天性,教师带领学生边做边学,可使学生
6、释放部分体力,增加学习兴趣;儿童的思维一般来说属于形象思维,TPR教学很直观地表现了所学的语言内容,使学生容易记住。 PEP英语教材准备了大量的Let’sdo、Let’schant、Let’ssing等情境化了的TPR材料,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学生伴着音乐边说、边唱、边做动作,在愉快的气氛中产生学习兴趣。 6.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标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充分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在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往往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此时可用多媒
7、体教学手段来移植,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场景,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根据小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龄特点,教师将有关知识融入其中,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其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构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自觉、有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 四、认真上好每堂课,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上得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苏霍姆林斯基)。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在教学过
8、程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上英语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