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88654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8
《被害人谨慎义务的对弈思考——以控制犯罪成本为视角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被害人谨慎义务的对弈思考——以控制犯罪成本为视角论文关键词:被害人谨慎义务;控制犯罪;社会成本内容提要:控制犯罪不能不立足于现实,控制犯罪不能不计成本。犯罪与被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实社会中犯罪人与被害人处于互动关系之中,通过恰当地匹配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赋予被害人一定的谨慎义务,能够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将犯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刑法是关于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因此刑法的视角无论是犯罪论还是刑罚论从一开始就是以犯罪人为中心进行建构的,然而犯罪人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的.freelinMendelsohn)将被害人划分
2、为递进的六种类型{4}(P6-7):完全无罪的被害人(pletelyinnocentvictim)、罪责较小或者疏忽的被害人(victimsinorguiltorvictimsduetoignorance)、罪责同等和自愿的被害人(victimasguiltyastheoffenderandvoluntaryvictim)、罪责较大的被害人(victimmoreguiltythantheoffender)、罪责最大的被害人(mostguiltyvictim)、伪装或假象的被害人(simulatingorimag
3、inaryvictim)。伪装或假象的被害人只是学术上的一种分类,因为并无实际的犯罪发生,因此并不是真正的被害人;中间四种类型,被害人都事实上“参与”了犯罪过程,存在着一定的过错,影响着案件的发生或发展,因而必将“分担”一部分责任,从而最终影响犯罪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是所谓的完全无罪的被害人,在门德尔松看来此类型被害人对于犯罪人的侵害并无刺激、煽动或者推动、促进的作用,因此并无法影响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从门德尔松关于被害人责任的用词中可以看出,他是借用了罪责guilty一词,而对于没有责任的被害人则使用了innoc
4、ent一词,这都是刑法中的用语,有着严格的词语使用规范,因此可以判断在门德尔松那里,被害人与犯罪人一样具有可谴责性,或者说被害人可能涉及甚或承担刑事责任,这与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同质性如出一辙。其实不仅仅是门德尔松,在被害人学的研究中关于被害人的角色作用不乏有学者使用刑法中的词语,如被害人责任(Victim'sResponsibility)、被害人有责任性(Victim'sCulpability)、被害人分担责任(Victim'sSharedResponsibility)、被害人罪过(Victim'sGuilt)、
5、责难(Blame)等,{1}(P153)这一方面显示了学者对被害人可谴责性的态度.另一方面,说明犯罪学层面的被害人研究必然引起被害人的角色向规范层面的位移。这样一些概念和范畴,如果是在规范的立场上则会被认为是追究被害人刑事责任之意,是对被害人的刑法否定性评价,而如果是追究所谓的被害人的刑事责任的话,则“被害人”在此就应当是被告人了,但此责任非彼责任也,刑法学意义上的责任是指呵责性或者说归责可能性,因此以上在犯罪学意义上的被害人罪过或者责任在规范的立场上不能成立。另外一个方面,从上文对于责任的梳理中可以看出,责任
6、都是对行为主体本身的归责可能性的界定,被害人之所以被纳入规范研究,其立场是界定被害人的不当行为(Victim'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OmnBen-ShaharandAlonHarel.BlamingtheVictim:OptimalIncentivesforPrivatePrecautionsagainstCrimeJ.JournalofLaics&Organization,1995,(2).{3}康树华.犯罪学—历史·现状·未来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4}.Incinnati,O
7、H:AndersonPublishingCo.2002.{5}HeidiM.Hurd.BlamingtheVictim:AResponsetotheProposalThatCriminalLainalLasandPerpetrators:AnArgumentforparativeLiabilityinCriminalLainalLaandHisFunctionalResponsibilityJ.Criminologica.1968(5).{8}Andreen.CrimeVictims:AnIntroductio
8、ntoVcitimologyM.Belmont,CA:.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14}于改之.刑民分界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5}[美]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