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71697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8
《对于血写的新闻——记共和国卫士”于荣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于血写的新闻——记共和国卫士”于荣禄对于血写的新闻——记共和国卫士”于荣禄导读:6月3日傍晚,北京通县某机场。当夕阳在戒严部队某部帐篷群抹上一层金色时,指挥部的帐篷里传出一个人急切的喊声血写的新闻——记共和国卫士”于荣禄论文资料由..提供,地址.:“我不能走!部队执行这么重大的任务,我不但不能走,而且要到前卫团去!” 他就是某集团军新闻干事于荣禄。个子不高,稍胖,宽宽的肩膀。此刻,他正向政治部主任请缨,要随戒严部队开进城区。他的口气十分坚决。 5月29日,于荣禄奉命从部队原驻地赶到北京郊区戒严部队某部前线指挥部。当时,北京局势日趋恶化。他以新闻工的特有敏感和良心,投入了紧
2、张的采访工作。短短的四五天,他撰写了《疑虑、理解、热爱—京郊群众对戒严部队的感情变化》等一篇篇稿件。3日上午,市内形势险峻,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放军报社送稿。下午,当部队接到入城命令后,领导考虑还有许多宣传报道工作需要他组织,决定让他留在京郊。可他坚决要求入城采访。 看他激动的样子,政治部主任无奈,去找政委商量。性急的于荣禄等不及回音,追到政委的帐篷里。几分钟后,他兴高采烈地“出来了,逢人就讲:“这时候让我走,能行吗?” “谁的车还有地方?”于荣禄四下喊道。通信团的同志招呼他,他摆摆手:“不行,我要上最前面的车。”说着,一溜小跑登上了开进天安门广场的前卫团车队。 军车启动
3、,于荣禄上路了—他绝没想到,这竟会是他人生路上的最后一段征途。 6月4日,平息首都反革命初战告捷,庄严的天安门广场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可祝捷的行列里,没有人看到于荣禄的面容。6月7日,《解放军报》刊登了他写的稿子一《军人: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们还是没有看到他壮实的身影。一星期后,一个人们不愿有的猜测终于成为严酷的事实,在北京协和医院,部队找到了于荣禄的遗体。 据前卫团的同志回忆,3日晚,车队多次受阻,并遭暴徒袭击。4日2时许,车队绕行至南磨房再次受阻。于荣禄为了尽快到达指定地点,及时采访部队平暴实况,不顾个人安危,谢绝他人劝阻,独自徒步向天安门广场进发…他就是在赴天安门广
4、场途中不幸遇难,为国捐躯的! 注视着于荣禄的遗体,战友们泪如雨下。还是出发前的那身衣服,还是那经常带的小采访包。打开细细看去,一支英雄钢笔,一个小录音机,一份《军人: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底稿,一个没有记完的笔记本。那上面最后的文字是:“晚7时30分,部队行至八王坟受阻,群众将车 砸坏,无法行进……” 八宝山英烈公墓,将永存着一位年轻战士的灵牌:于荣禄,1957年生于沈阳,1976年参军入伍,1980年加入中国,历任排长、副政治指导员、宣传干事、股长、政治教导员、新闻干事,少校军衔…… 于荣禄痴情于新闻事业,在部队里是出了名的。不论在哪里,他言必谈线索,思必虑稿件,简直
5、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工作余暇,会议休息,别人去“拱猪”、“将军”,他却总是一个人在院子里,背着手边深思,边踱步,嘴里唧唧哝哝说着什么。似乎路永远也走不到头,深思永远也结束不了。有一次,于荣禄陪北京某新闻单位的主编去部队采访。火车跑了十几个小时,俩人谈话的内容全是有关新闻报道的事情。主编深深感动了,最后不得不诙谐地说:“从现在起,咱们能不能多谈友谊,少谈稿子……” 同行们戏称于荣禄是“新闻战线的拼命三郎”。他精力充沛,彻夜不眠是家常便饭。他四处奔波,哪儿艰苦,哪儿有新闻,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1987年春天,于荣禄在某团发现了该团开展官兵关系大讨论,推动官兵团结的新闻线索
6、,解放军报要当面听情况介绍。时间太紧了,他只买到一张无座号的火车票,硬是从沈阳一夜站到北京。第二天,他赶到报社汇报情况后,受领了宣传任务。这下,他比来时更急了,径直跑到火车站售票处“堵”退票。正巧,有人要退第二天的卧铺票。只差这么一天!可于荣禄竟然没要。他挤到售票口买了当晚的无座号车票,又从北京一夜站回沈阳。很快,这个团开展官兵关系大讨论的系列报道在多家报刊登载,引起军内外的广泛注意。事后,妻子又心疼又纳闷地问他:“两夜火车,站去站回,你就不累吗?”他笑着说:“不累是假的。我是搞新闻的啊。” 于荣禄认为,作为党和军队的新闻工,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社会责任感。这些年,他始终自觉
7、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中汲取营养,认真洞察社会,分析事物,写出了不少重头新闻。年初,他去某团采访党委廉政建设情况。在他去之前,有几个同志也曾经采访过该团,空手而归。于荣禄紧紧抓住别人认为没有新闻价值的“芝麻粒大的生活琐事”,深入采访,调查分析,从执政党党风和党群关系上把握材料,提出改革时期需要重新发扬光大党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的思想,写出《信任,从这里产生》的通讯,刊发后受到了好评。 于荣禄常说,新时期的新闻工作不能仅是被动地反映各项工作,而应该主动参与各项工作,这样才能更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