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907422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1
《对于张显峰:热血冷言写新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于张显峰:热血冷言写新闻对于张显峰:热血冷言写新闻导读:热潮。这篇报道也为他赢得了入职三年以来第二个中国新闻奖。 全国两会报道是每家媒体的重大战役。他入职第一年便参加前方报道,第二年开始担任前方报道小组组长,一当就是5年。2010年开始,他坐镇后方策划组,白天与记者沟通确定选题,晚上统筹和编辑稿件,还抽空撰写“两会快评”。报社一位老编辑这样评价张显峰:“关键时你没有底气为你的报道抗辩,凭什么让读者相信你、接受你?“相信”一定是因为你站在真理一方,而不是因为你是某某。 ——张显峰 “张显峰在吗?”这是科技日报总编辑陈泉涌跨进采编大厅最常问的一句话。一般情况下,这是有重要或紧急的任
2、务了。 “显峰在吗?”在同事的群里,也经常会跳出这样的问话。这一定是他们在写稿过程中遇到理由了。 张显峰,这个在科技日报“曝光率”极高的人物,在同事眼里,是个采、写、编、评样样在行的“全能选手”。 他曾在地震灾区流过泪,曾为一篇报道推动理由解决而由衷开怀,也曾为现实中的无奈而暗自扼腕。他的笔调理性而冷峻,然而,他心中始终怀着对新闻的挚爱和热情。 “一人能顶一个团队” “脚底板下出新闻”是新闻行业最重要的准则。张显峰的“名气”完全是“跑新闻跑出来”的,“打硬仗打出来”的。 还是科技日报实习生的时候,他的一篇“两会特稿”就让报社领导和老编辑刮目相看,被破例评为报社月度“双星”稿
3、件。这个等次即便在老记者中也不多见。他因此被留了下来,留在了为新闻冲锋陷阵的路上。 “只要是重大的战役报道,不用问,记者名单中一定有他。”这在科技日报是“共识”。 入职以来,他承担了无数项报社的“一号工程”,几乎跑遍了国内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每到一处,他都沉下去,深入基层调研。他执笔的深圳自主创新系列报道开篇之作《把自主创新写在我们的旗帜上》,在科技界和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领导批示表扬,新华社、深圳特区报等破例全文转发。该组报道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深圳,也以丰富的事实回答了中国要不要自主创新的社会疑虑,随后新闻界掀起持久的自主创新报道热潮。这篇报道也为他赢得了入职三年以来第二个中国新闻
4、奖。 全国两会报道是每家媒体的重大战役。他入职第一年便参加前方报道,第二年开始担任前方报道小组组长,一当就是5年。2010年开始,他坐镇后方策划组,白天与记者沟通确定选题,晚上统筹和编辑稿件,还抽空撰写“两会快评”。报社一位老编辑这样评价张显峰:“关键时刻顶得上,打得赢,一人能顶一个团队。” 2008年5月12日,汶川突发大地震。科技日报第一时间成立报道组,主动请缨的张显峰担任副组长。 映秀、青川、汉旺、都江堰……半个月里,他几乎踏遍重灾区,共发回20篇总计近4万字的现场报道。饿了,就啃一两块饼干;困了,就在租借的车上眯一会儿。电脑X络不通,他就用发稿。从青川返回成都的路上,他将
5、一路见闻用短信发回报社。2000多字的通讯《千里穿越重灾区》,“创造了一种新的报道体裁——短信体”,得到同事和同行的广泛好评。 在青川采访时遇堰塞湖险情,编辑部要求他连夜撤出,但他选择了坚守:“那么多群众都不怕,我怎么能当逃兵?”回京后,每当同事们问起,他讲的最多的是灾区群众的不易和坚持,很少提及自己经历的余震、山体滑坡和种种险情。然而,同去的同事说,比这后怕的事情其实天天遭遇,那十几天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和死神打交道。 两年后,玉树地震发生。他面色凝重地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直播。“这次咱能不去吗?”妻子轻声问,她仍记得上次从灾区回来时他那胡子拉茬、衣衫不整的样子,更记得他是用了许久才
6、平复了糟糕的心情。他拍拍妻子的头,没有说话。妻子问完就后悔了,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他来到单位,再次请战。这次,他作为组长带队赶赴玉树。张显峰:热血冷言写新闻由..收集整理提供,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 在从西宁到玉树长达18个小时的长途汽车上,别的同事都因高原反应或疲劳闭眼休息,他忍着头痛用短信编发了沿途采访的第一条消息。“到了现场,就有责任将这里的情况传出去。”他说。 在玉树,他每天负责采访协调、写稿、编稿及各种事务联系,还要保证全组人员的人身安全。从第二天开始,身体一向强健的他也不得不每天靠药物来克服高原反应。但他采写的多篇稿件都成为编辑部灾难报道的范本,其中,《回望玉树:废墟上
7、的格桑花》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和他住在一个帐篷的解放军二炮宣传干事后来感慨:“科技日报记者的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人”始终是他报道的主角 随便翻看几篇张显峰的稿件你就会发现,他的文字特别能打动人。而这源于他深切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一个人体现出的一种为人处世的胸怀和态度,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草根的怜悯、对社会的关注和对道义的守望。有了这种情怀,记者的眼里就不仅仅是纯粹的新闻事实,还会有“人”,对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