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65153
大小:6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8
《《病梅馆记》教学设计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病梅馆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3、提高学生诵读和欣赏文言文的水平。教学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旨意。教学建议: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在预习中完成文字的疏通;自行查找资料,完成课后习题。课型设计:赏读课。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研讨。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背景介绍(以故事引出历史背景)二、诵读指导1、教师范读(配古筝曲)2、理论指导(引姚鼐语)3、学生齐读(伴随音乐)三、设疑导读(提出思考题)1、梅的病态表现是什么
2、?象征了什么?2、致梅成病态的手段是什么?象征了什么?3、疗梅的决心是怎样体现的?四、梳理思路(绘制文章脉络图)五、领悟情感(一腔悲愤寄梅中)六、比较阅读(一诗一文)七、研讨问题怎样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八、收束全课板书设计(一)品梅的标准:曲、欹、疏病梅的根源病梅的手段:斫、删、锄摧残人才严重的后果:梅皆病行动:购盆、辟馆疗梅的决心办法:纵、顺、毁、解…拯救人才愿望:穷其一生板书设计(二)话梅(对象)评梅(标准)——叹梅(揭露)疗梅(救治)《病梅馆记》教案(二)(授课部分)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散文小品《病梅馆
3、记》。介绍背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又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先来听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书生,一天他正在读书,突然一阵清风袭来,书生来了雅兴,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件事传到朝廷,结果书生被砍了头。罪名是攻击朝廷统治者不懂文化(同学们很快就会反应到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清风”中的“清”与清朝中“清”是一个字)仅仅这样的一件小事,就足以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残酷境地。龚自珍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由于清政府长期以来大搞文字狱,压抑、摧残知识分子,堵塞才路,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以先觉者的敏
4、锐预感到清王朝的危机。他认为要使国家振作起来,靠的是一场变革,而变革则需要大批的人才。龚自珍要疗救社会的病态,要拯救天下的英才,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病梅馆记》正是反映这种思想的代表作。然而,在当时的社会又不能直言,于是他就巧妙地借用于梅,以梅喻人,托梅议政。这也正是我们熟知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三、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配乐——古筝名曲《梅花三弄》)强调读音、释义:欹、鬻、斫、垢自由诵读(快慢不拘,大小声皆宜,但绝不可默读)引姚鼐语“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自悟。若但能默看,那终生做外行也。”集体诵读(掌握节奏、控制
5、语调、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朗读水平与语文能力成正比)四分析课文有了诵读基础,我们可以进入课文的分析了。这篇小文不足三百字,寓意深刻、写法独特。要把握文章的要点,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屏幕上打出思考题)梅的病态是什么?象征了什么?(参考答案:曲、欹、疏,象征对人格的扭曲。)2、致梅成病态的手段是什么?这又象征了什么?(斫、删、锄,象征对人才的压迫摧残)3疗梅的决心是怎样体现的?A、先有行动:购梅、辟馆;B、具体办法:纵、顺、埋、解、复、全(困难与苦衷:来自文人画士的垢厉,暇日与闲田不多,身单力薄)C、态度愿望:不怕打击,置垢厉与度外;穷其后半生,
6、将疗梅事业进行到底。其勇气、其魄力、其意志,令人钦佩、令人敬慕。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托物言志:梅——人才;病梅——畸形人才;文人画士——清朝统治者。谴责摧残梅花的举动,实际上抒发了对清朝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与痛恨,表达了要求改革的心情。理清思路(板书——略)体味情感(——无限同情,满腔悲愤。引导学生从课文找出表达悲愤情感的语句)1、“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其实是为人才惨遭摧残而痛心疾首“夭其稚枝、遏其生气”如泣如诉何其悲凉,激起读者的共鸣。2、皆产梅”与“梅皆病”遥相呼应,写出病梅之广、数量之多、语气之沉痛。“文人化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更是
7、义愤添胸;一声“呜呼”更是令人荡气回肠。要拯救饱受压抑摧残的天下英才,岂是一人一时能做得到。尤其让忧心忡忡的是,病态人格普遍存在,人们没有感到这有什么不正常,无人提出疑义,这是一种可怕的集体沉默,这也正是时代的悲剧。怎能不悲、不叹、不恨、不愤?这真是一腔悲愤寄梅中。(屏幕上打出大字)集体诵读(体味情感、领悟情感、读出感情)比较阅读这感情太沉重了,让我们暂时走出来。接下来我们来完成一个比较性的阅读;请看大屏幕,阅读上面的小诗,试比较一下它和《病梅馆记》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松一样金色的种子,一样绿色的生命,恨不能成梁化栋
8、,却作这点缀的盆景。成才也不能,成灰也不能,空有萧萧岭上情,谁知我心中的不平?参考答案,同:都反映了反对束缚人才、主张个性解放的思想,都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异:《病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