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34161
大小:66.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17
《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与反思[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与反思]《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四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影子》 作者及工作单位:李素兰大城县里坦镇长芦疃中心小学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观测一天中影子和温度的变化 能用温度计和自测影长装置观测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并将观测结果以不同的形式的图标记录下来,能和小组积极合作,坚持较长时间的观测,实事求是的记录下来,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部分:分析观测记录图表 这一部分,能根据记录的数据发现一天中影长和温度的变化与太阳的东升
2、西落有关系,能找出多种辨认方向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引用自己设计的影长装置测量出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 2:能用温度计测一天中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情况。 3:能从记录中的数据中分析出一天影长的温度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重点:观测和记录一天中影长和温度的变化 难点:分析和观察数据,研究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影长及温度变化有关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猜猜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什么? (温度计,卷尺,标杆) 设计意图:今天这节课就是观测和记录应玚和温度的变化 二:研
3、究观测影长和温度的变化 1:建议4人一组 2:明确任务后,根据学校条件,相处观测方法 第一种:在校园内向阳的地方插一标杆,是标杆与地面垂直,从早晨开始,每节课后在阳光下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标杆的影子,用卷尺测影长,并把时间和温度记录下来,晚上进行总结,教学反思《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另一种方法,自制一个影子钟,用木板做底板,底板中间钉一铁钉或木棒,注意铁钉一定要垂直钉入,标出四个方位,每过一小时,记录位置和时间,晚上小结分析影长,位置和太阳东升西落的关系。 3:小结:太阳是自
4、东向西移动的,阳光下的影子是自西向东移动的。但在用温度计测量时,要注意液柱停止或下降时在读数。 三:分析观测记录图表 1:本活动要在学生按要求切实的情况下完成记录的基础进行的 2:太阳的东升西落与温度的变化关系记录下来,学会发现问题,如:“为什么中午时温度并不是最高”感兴趣,要使学生有自己的解释。 3:可在桌上立着一支笔,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铅笔观测影子长短变化 总结:小组分析记录: 1: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影长变化的关系 变化规律:长,短,长。 2:太阳东升西落与温度的关系 变化
5、规律:低,高,低。 四:板书设计 温度变化曲线图 日期: 地点: 影子长度: 气温: 结论: 五: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在观测,记录过程中认真,细致。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测影子和温度的变化,分析观测到的数据,让学生发现影子和温度的变化与太阳东升西落的关系,其中,活动1指导学生实际和观测记录一天中同一地点,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的影长变化,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内的气温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及合作意识。活动2指导学生分析自己
6、记录的数据,尝试发现一天中影长和温度变化的规律。总之,学生的动手和动脑是相互并存的,但在今后,我们应该再动手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去自主,合作。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与反思2 第2篇《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 〖预览〗《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探究,孩子们已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影子也随之不断变化,太阳和影子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这节课,孩子们将通过一系列的观测活动,来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模式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太阳(视)运动与气
7、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上孩子们要做持续一天的观测记录:1、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时刻。2、用自制的日影仪记录一天当中每个整点时刻太阳的影子。3、测量一天中每个整点时刻的气温。这些活动对三年级孩子来说,难度不小,但坚持下来,对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意义匪浅。更为重要的是在观测活动结束后,认真整理数据,分析其中反映的规律。 本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 ●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时刻; ●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模式; ●用太阳高度仪、温度计等简单测量工具对一天中太阳高度和气温
8、的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利用简单表格(或曲线图)整理有关数据。 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在天空的(视)运行模式; ●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气温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 ●体会到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本课内容需要两节课教时,第一节课除了教给学生测量方法之外,就是要组织学生进……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与反思3 第3篇《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 〖预览〗《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 曾宝俊 教学资源开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