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28304
大小:6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17
《从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中引出的成本模型及在我国运用的思考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中引出的成本模型及在我国运用的思考[内容提要]本文从“H-O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入手,分析其科学进步性及自身的局限性,并结合当代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自己构建了一个成本模型,力图证明单个商品的要素成本构成的差异导致了国际比较成本优势。最后还考察了比较优势在我国的运用,以期望我国在加入K+nL)+f式中C为单个商品的生产成本,它包括了许多生产要素的成本。A为技术因素,代表该商品的技术含量。A越小,技术越先进,所费成本越小。并且A依附于资本和劳动要素。K为资本的单位成本。L为劳动的单位成本。m
2、为资本的投入量。n为劳动的投入量。f为花费于获得信息,管理等其它方面的要素成本。1、关于两种不同商品的阐述这种解释基本上沿用“H-O理论”的解释。因为两国在商品价格上的差异是两国进行贸易的基础,而商品价格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假设有甲、乙两国,A、B两种商品,若甲国A商品成本比乙国A商品成本低,而甲国B商品成本比乙国B商品成本高,则必定会发生甲国以A商品交换乙国B商品的贸易行为。若甲国A、B两种商品的成本都比乙国A、B两种商品的成本高,并设甲国A、B两种商品的成本为CA、CB,乙国A、B两种商品
3、的成本为CA'、CB',则看CA/CA'与CB/CB'孰大孰小,就甲国而言,若CA/CA'大于CB/CB',则甲国在B商品上有比较优势,一样可以发生国际贸易。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于1954年进行的著名的实证检验,发现美国出口品中资本含量低于进口品中的资本含量,显然这有悖于“H-O理论”,但在此过程中引入的种种假说和概念都对推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我也想用我上述成本模型在两方面解释一下里昂惕夫之谜。第一,考察一个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虽然其资本成本要高于劳动成本,但在成本
4、模型中还有f这个用于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因此在美国这样一个注重高信息、现代管理的国家中,对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与研究肯定会投入较大的成本,这种无形要素的投入越来越成为贸易的基础,它决定着一国比较优势的格局,于是总成本C就会变大。因此同样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美国投入的成本较大,反不如进口来得能获利。这也是传统的要素迷惑了我们。第二,我们试着回到1954年看看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在1947年和1951年生产每百万美元美国出口商品和每百万美元进口竞争商品所需资本数量的实证分析(见表1)。我们现在用动
5、态的眼光看待两个不同时期的进出口商品的要素依赖比例,不难发现若用平均每一人一年的资本表示的进口竞争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和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之比,1947年为1.30(18184÷14015),1951年为1.06(13726÷12977)。表1里昂惕夫的计算1947年1951年出口进口竞争出口进口竞争资本(1974年的美元价格)2550780309133922568002303400劳动(人/年)181170174168平均每一人年的资本量14015181841297713726注:转引自张二震、马野
6、青:《国际贸易学》1998年版,pp.75表3-3。两年进出口商品的要素依赖比例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一国进出口贸易的生产要素依赖结构是逐渐变化的,反映在上述成本模型中就是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即m/n的数值是不断变化的,而技术因素A的大小加速了这种变化。A应当是细分为分别附在劳动上的技术因素和资本上的技术因素。二战以前国际经济关系并未发展到成熟阶段,生产要素在各国国内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间的流动条件还未完备,在国际间的相互流动也刚刚起步,所以它们的流动性是较弱的。生产要素的这种流动性不足状况在俄林看来是国际经济关系的
7、基本现象,甚至是永久性现象,因此被他们以“禀赋”概念固定下来,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使“H-O理论”先天的陷入一种被动矛盾的境地。二战后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在美国仅资本一项的输出就空前巨大,打破了“H-O理论”所认定的生产要素禀赋的格局。当西欧、日本以及许多国家经济上处于恢复阶段,对美国提供的各类消费品依赖较大,而对制成品需求相对不足之际,美国国内生产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大量需求,而海外伙伴国及美国海外投资生产的制成品则多数依靠返销美国市场,这种状况应当是造成“里昂惕夫之谜”的首要原
8、因之一。二战中大量犹太和欧洲科技人员、熟练劳动力移民进入美国,战后各国原材料、矿产品对美输出等,都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加强了上述格局。同时撇开“里昂惕夫之谜”要素的流动性又随着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科技革命浪潮,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能源革命等因素有了进一步提高。显然,在70年代后的世界贸易中,静态的生产要素禀赋对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的制约日益下降,而各国对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及配置效率则日益成为决定国际比较利益优势的关键。所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