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城市设计理念中的中日差异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城市设计理念中的中日差异性分析 摘要通过对同一个项目的中国学生作品和日本学生作品的比较与分析.指出中日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差异,阐述了这种差异在两国学生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的反映,以及中日两国体制差异对于城市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设计,中日,差异,分析 一项目背景及概况当今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大量新城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同时旧城改造在城市建设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环境中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并注入新的功能成分,最终整合为一个彰显城市固有的历史风貌且具有活力的城市有机组合体
2、,是当今城市建设中一个较为普遍的课题.2006年10月-2007年1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与东京大学共同举办了"吴淞路闸桥与相邻地块改造研究"的课程联合设计.中国学生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学生,日本学生为东京大学建筑学专攻硕士生,本次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兴趣,培养分析思考和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能力. 该研究项目位于上海外滩吴淞路闸桥及其相邻地区,北临苏州河口,用地北侧紧邻着名的外白渡桥.总占地面积约,2280mz.建筑面积为83500m2.中心基地地块HK2321一1属上海市外
3、滩历史风貌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图1,2).项目要求以地块HK232-1规划建设商务办公类建筑群为中心,同时对于相邻周边地块的历史建筑和现存城市环境的保护与更新提出建议.特别是现有的吴淞路闸桥改为过江隧道后的城市环境和景观的处理.此外.滨水空间和环境的设计也是本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 城市是在时间里生长出来的空间集合体,之所以时间里有文脉生活的记忆、历史文化的记忆,是因为每个空间都是在时间里逐渐成长起来的,每个空间都记录了某个时间段内人们的生活和文脉的取向,而且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质感,这种质感就是一种文化或者
4、一种历史.在九周的设计时间内,中日学生以此历史风貌文化保护区改造设计为题,对城市空间形态如何发展变化,传统建筑要素如何体现在建筑元紊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学生的设计作品在中国学生作品一中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对于基地原有地形、周边环境、建筑组合形式及建筑设计元素等设计要点作了较为细致的调研. 方案的显着特点是对原有城市肌理、空间格局的传承延续,这反映在方案的多个方面(图3). 首先.方案选择了与基地原有建筑密度相仿的一种建筑布置方式.保证了整体的开发强度.体现了集约型用地的意图;同时,原有建筑的组合
5、形式、造型要素及空间手法等通过方案表现出来. 作品一采用中国传统的围合式布局,内部路网结构也采用了类似中国传统的里巷式结构.符号化的肌理、对外整齐连续的界面、对内曲折多变的街巷空间、小尺度的线性公共空间,使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地域感、认同感和安全感.其次,中国学生对于基地外部环境的认识较为深入,历史沿革、基地周边环境的分析也较为到位.相比中国学生的设计,日本学生在此方面表现得较为薄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别对于学生认知度方面造成的影响. 在中国学生作品二中,将城市比作是一个容器,容器内存储着物流
6、、人流、信息流(图4). 其中,信息随着城市的更新而变化,城市也向我们传达着各种历史条件下所遗存的信息,这正是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作品二尝试捕捉并保存这种历史遗存的信息,使之继续随着城市更新缓慢变化.方案对历史保护建筑作理性分析与要素提取,通过对立面、材料、收分等尺度比例的推敲,吸收历史信息,并且更为直观地从三维上控制整体城市设计风貌,以达到整体和谐性.设计主要抓住历史建筑、苏州河沿岸景观、高架桥等城市设计要素进行把握. 中国学生在空间形态方面以高密度建筑布置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秩序感,重要节点设计以对比式的
7、手法强调了节点建筑的重要性,同时借此形成空间层面的标志,引导空间的发展和延续. 1规划设计从地块反映的信息中提取设计要素,并以此形成设计的主体和灵魂,规划设计大多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具体表现在对中国传统的方格网、街坊式、围合式规划设计手法的运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并不局限于固有的规划形式,而是结合用地灵活而富有创新地选取适合的组织方式,将其整合于一体.作品三中,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体现了时光的流逝,构成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图5).中国学生的处理手法是将新旧元素散开、融合,再构成一个新
8、的整体. 2建筑设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建筑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地块的历史文化积淀,另外也为地块的更新增添了活力.中国学生对于建筑细节的设计体现了他们对于传统和现代的理解.例如,作品一中,有的学生就将现代建筑的组合形式与上海老式里弄的元素结合起来,将里弄的建筑元素提取出来整合到塔楼的设计中去,最终以塔楼的三面围合形式来追忆里弄的空间组合模式.还有学生提取桥的概念作为设计的构成元素(图6),通过赋予桥一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