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952341
大小:5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7
《畸变的世俗化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畸变的世俗化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畸变的世俗化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我们该如何.L.推进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 今天,恐怕谁也无法否认,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现实。作为当代中国产量最高、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不仅在塑造普通大众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在塑造和巩固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大众文化领域的畸型与混乱,也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因此,加强大众文化运作规律研究,提升大众文化价值观,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战略议题。但是大众文化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我们既不能站在精英立场一
2、厢情愿地要求其提升,因为传统的文化研究范式相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已经捉襟见肘;也不能站在大众的立场上不加辨别地投怀送抱。我们要做的可能是运用脑力,放出眼光,真正弄清楚大众文化的文化语境、生产方式、运作机制、审美范式,然后才能提出切实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为此,本刊特邀请国内大众文化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围绕我们该如何推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中心论题,就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动、大众文化研究的新范式、大众文化的价值根基等话题展开讨论。现将专家的观点刊载如下,供学界同仁进一步研究。 主持人叶祝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兴起了利己主义、
3、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热潮并一直持续至今,它具体表现为相当普遍的对公共世界的疏离、冷漠,以及政治参与热情的衰退;表现为对物质欲望、身体快感的无限度追求、对个人内心隐秘经验的变态迷恋,以及与之相随的公共人际交往的衰落(该潮流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999年安顿的《绝对隐私》在全国火爆一时,以隐私而非社会史为内容的口述实录文体也迅速流行开来)。凡此种种,共同构成了19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语境。对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加以分析。 198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类似于西方的祛魅或曰世俗化运动,我们称之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运动。对领袖的个人迷信被部分破除,极
4、左的宗教化革命意识形态被部分否定。伴随这个中国式世俗化浪潮的,是文革式群众运动(一种极端的公共参与或曰运动群众方式)退出历史舞台,平等、理性交往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开始兴起(当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人道主义的讨论、主体性的讨论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等,是其标志性事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世俗化浪潮尽管否定了文革时期的穷才是社会主义的贫困崇拜,肯定了个体对世俗物质生活追求的合理性,但大众并没有沉浸到物质主义和利己主义,没有沉溺于自己和自己的亲密关系或封闭性的私人隐秘经验,相反,政治参与热情被极大激发(比如一部小说、一首诗就能激发大众的持久讨论)。宗教神魅的祛除
5、与世俗公共世界的复兴相携而行。虽然这个世俗化浪潮伴随个性觉醒、个人主义以及日常生活的合法化,但它们并不与公共世界对立,并不意味着公共生活的衰退。恰恰相反,建立在祛魅(思想解放)基础上的新公共性的生成,是以觉醒了的个人(类似哈贝马斯描述的18世纪西方社会的自律个体:既懂得自己的个人权利,具有主体意识,又热心公共事务,有参与意识)的诞生为标志的。 我们必须在这个世俗化的框架中思考和肯定1980年代初期出现的中国大众文化的积极意义。新时期最早出现的大众文化的代表,是从港台地区传入的邓丽君的流行歌曲,如《何日君再来》、《美酒加咖啡》等,以及影视剧《霍元甲》、《上海滩》等。对于
6、在单一的革命文化(以样板戏为典型)中长大的、时值20岁上下的青年,听这些歌曲真的是如沐春风,其震撼力、亲切感难以言表: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动听的靡靡之音!记得王朔在《我看大众文化》中这样描写自己听邓丽君歌曲的感受:听到邓丽君的歌,毫不夸张地说,感到人性的一面在苏醒,一种结了壳的东西被软化和溶解。这个感受对我而言也是很真实的,我想这也是知识界和大众的共同感受。这种感受具有深刻的公共性。这些所谓靡靡之音在当时是作为对极端的公共文化(其代表是所谓的样板戏)的反动而出现的,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当时中国老百姓十分单调贫乏的文化生活,而且唤醒了人性的复苏。在这个意义上,它与新启蒙和人道主
7、义思潮在精神上无疑是极为一致的,可以说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呼应和推动了思想界、理论界的新启蒙和人道主义思潮。邓丽君所代表的大陆最早的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正好出现于长期的思想禁锢与意识形态一体化驯化松动、消解之时,它本身就是作为对于这种意识形态一体化驯化的批判与否定力量出现的,是对打着集体主义、理性主义旗号的禁欲主义的反动。成千上万喜欢邓丽君的民众并没有因为喜欢她的靡靡之音而疏离公共世界,恰恰相反,靡靡之音和别的文化文学思潮一道培养了既具有自主性、独立人格(因此不同于文革时期的螺丝钉),又积极关注公共事务(因此不同于今天的消费个人主义者)的新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