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947610
大小:60.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7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严亚惠(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2150)【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5-0265-02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毫升者,是产科最常见和最危险的,目前仍是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自九十年代初开始采用聚血器及二十世纪后产妇使用的特殊卫生巾,我们对产后出血量有了精确的测量,为了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提高助产技术,预防产后出血,现将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51例产后出血预防及
2、护理工作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共收住1026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在1026例中共发生产后山血51例,占阴道分娩总数的4.97%,其中产后2小时内出血47例,占出血总数的92.2%,51例产后出血病例中,初产妇47例,经产妇4例,双胎5例,臀位2例,巨大儿18例,低体重儿2例,早产3例,过期妊娠5例,贫血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12例,其中1例为臀位合并羊水过多,妊高症和胎儿脑积水。产后出血原因及发生率见表。表:产后出血原因及发生O从表中可以看出,因宫缩
3、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仍为主要原因,其次为胎盘因素,木文10例胎盘粘连中有8例有人流手术史,同时也不可忽视软产道的损伤,木文51例产后出血中,第二产程少于30分钟者为3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子宫颈裂伤及阴道壁血肿。2护理体会2.1认真观察产程情况,发现问题及吋处理2.1.1产吋应注意营养和休息,排空膀胱,防止产程延长、产妇体力不支等,对高张性宫缩乏力的产妇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对经产妇和产程快的初产妇,应及早做好接产准备工作,防止因措手不及而导致软产道损伤,选择会阴切开吋机要得当,手术助产需待宫U开全后,
4、操作者的动作要轻柔,切忌强烈按压子宫,胎头娩出不可过快,胎儿娩出后常规使用宫缩剂。仔细观察阴道出血量及子宫收缩情况,一旦出现产后出血征象吋,应立刻对症治疗。2.1.2产后严密观察宫缩情况。产后出血多发生在分娩后2h内。因此,助产人员应严密观察宫底高度,子宫软硬度,膀胱是否充盈。正确指导及吋排空膀胱,鼓励适当活动,增加营养摄入,宣传母乳喂养知识,指导早吸吮早接触,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量。严密观察阴道流血量,冋吋注意奋无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产妇产后较疲劳,易入睡,往往忽视
5、自身流血情况,助产人员应主动观察血压、脉搏、阴道流血量的多少,产妇的表情是否淡漠,皮肤是否湿冷,有无1_1渴、打哈欠、恶心、呕吐等。在护理中要仔细、认真、要做到心中冇数,勤观察阴道流血颜色,是鲜红的还是暗红的,出血是持续出血还是阵发性,子宫形态、子宫质地是否均匀,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才能及吋挽救产妇的生命。2.1.3急性产后大出血来势凶猛,护理人员一定要镇静自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产妇去枕平卧,在采取保暖、吸氧、输液、抽取备血的冋吋,迅速通知医师,随时
6、注意出血量和血液是否凝固,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保持输液通畅,精确测量出血量,并详细记录好重危护理记录单。出血制止、休克纠正后,应使产妇安静,鼓励并协助产妇进食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同时仍需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底高度,宫缩情况及阴道流血量,产后密切观察2小吋,无异常,冋休养室观察。2.1.4休养室护士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阴道出血,宫缩外还需协助并督促其及吋排空膀胱,以防膀胱过度充盈影响子宫收缩,诱发产后出血,并主动关心询问产妇是否冇肛门坠胀感及异常腹痛腹胀等情况,发现问题及吋汇报医师。
7、3预防措施3.1加强妊娠前体格检查及妊娠期保健工作3.1.1对妊娠前已査出冇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已婚妇女,劝其实施避孕,禁止妊娠。3.1.2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与本次分娩有关的疾病,有无异常分娩史或产后出血史,冇人流手术史者,应注意人流次数,与本次妊娠相隔吋间,如果人流次数多或间隔吋间短,有人工剥离胎盘史者,产吋很可能发生胎盘粘连。3.1.3合并贫血、妊高症、双胎、羊水过多、巨大儿的产妇,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对一些高危妊娠的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提
8、前入院观察。3.1.4在产后出血的预防中,健康教育的实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和评估产妇的生理、心理和健康状况,对产妇讲解分娩过程中身体的各个系统的变化及分娩相关知识,并在整个过程中给产妇予生理、心理及情感支持,使产妇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顺利渡过分娩的全过程,从而奋效地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病率O参考文献[1】司维柯,徐康顺,方炳森.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中国现代临床疾病诊疗与控制(中)200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