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946780
大小:1.11 MB
页数:49页
时间:2018-11-16
《《记念刘和珍君2》优秀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记念刘和珍君鲁迅鲁迅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导入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介绍作者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
2、基人。原名,字,浙江绍兴人。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4.小说集:《》《》《故事新编》(历史小说〕周树人豫才《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5.散文集:《》6.散文诗集:《》●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朝花夕拾野草写作背景1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
3、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大沽口事件)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随后,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打死47人,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
4、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写作背景2刘和珍烈士遗像杨德群烈士遗像写作背景3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无比愤慨,爱国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
5、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屠戮寥落 长歌当哭菲薄踌躇桀骜租赁黯然噩耗不惮喋血尸骸干练攒射浸渍殒身不恤立仆惩创朗读课文,准确读出下列字音:yǔnxùdàndàngjié’àochóuchúfěièdiéànzìlùlìnliáoháipūchuānggàncuán线索——忆念(记叙)…揭露控诉……总结评价感情变化为线索悲…………愤…………思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6、三、四、五节。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起。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4、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①写作缘起(悲、愤)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刘和珍概况④刘和珍遇害⑤刘和珍遇害经过⑥“三·一八惨案”的教训⑦惨案的意义结构内容一(1、2)、写作文章的源起。二(3、4、5)、记述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三(6、7)、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深远意义。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
7、·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注意:区别“写作思路”与“谋篇布局”(含线索、内容、情感、手法等)讲读第一部分:阅读课文第一、二节问题:(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节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纪念死者(悼死者)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嘲讽、愤恨)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醒庸人)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
8、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交代事情的起因,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令人悲愤的日子,也让人们记住三月十八日这个黑暗的日子。用“民国”作纪年,这是愤怒地揭露和批判,包含讽刺意味。词语品析“徘徊”一词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