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川红一同成长——茶人郑金贵自述

我和川红一同成长——茶人郑金贵自述

ID:24910079

大小:19.0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7

我和川红一同成长——茶人郑金贵自述_第1页
我和川红一同成长——茶人郑金贵自述_第2页
我和川红一同成长——茶人郑金贵自述_第3页
我和川红一同成长——茶人郑金贵自述_第4页
我和川红一同成长——茶人郑金贵自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和川红一同成长——茶人郑金贵自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我与川红一同成长——茶人郑金贵自述我从16岁开始学茶,一直做到78岁,它就是我的一个终身事业,我非常珍爱它。说到川红工夫茶,我更是和它有不解之缘,我既是一个“川红”的参与者,又是“川红”60年的兴衰历程见证者。虽然“川红:是建国初期新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而以其香高、味醇、形美的优秀品质驰名国内外市场,和久誉盛名的“祁红”、“滇红”相媲美,成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50年代它两次走进中南海献给毛主席。1985年它在葡萄牙首都里斯夺得了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质奖章,“川红”成为了宜宾第一张耀眼的名片。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和前苏联等国

2、家关系的需要,以及帮助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需要,国家决定在西南地区的四川等地开发红茶生产,扩大红茶出口。1951年2月西南区农林部和贸易部组建了七个红茶推广站,分设在川南的筠连、高县、宜宾、川北的万源、贵州的仁怀、赤水等地。将重庆敦义农工学院茶叶专科的80名学生分别编入各推广站,进行红茶的推广工作,我被分配到第七推广站,第七推广站设在贵州赤水县黄金乡的大山里。各推广站深入茶山,宣传发动茶农生产红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指导,当年推广当年见效,所生产收购的数百吨红毛茶大多数符合品质要求,运回重庆茶厂精制加工后调给口岸公司出口。经过一年的试

3、点实践,因自然条件等因素,“川红”的生产布局作了调整,1952年集中到川南的筠连、高县、宜宾、珙县等地,因为这片茶区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丘岭山区,位于北纬27°50′—29°10′,东经104°11′—104°50′的范围内,岷江、金沙江、长江贯穿其间,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冬季气温较高、春季回暖早等特点,年平均温度18°上下,年降水量1100-1200毫米,无霜期344天,年均相对湿度80%以上,茶区土壤多为微酸性沙壤土,PH值5-5.5,因此这里极适合生产红茶,所谓“川红”也就是宜宾工夫红茶。1952年26月,在宜宾设立了

4、川南茶叶分公司,下设筠高收购总站和宜宾收购总站,各辖若干分站,以作好红茶生产先进技术的贯彻和产品收购工作。同时组建了外贸宜宾茶厂,负责“川红”的精制加工生产。这一年我被分配到宜宾收购总站和宜宾县建设科做红茶生产技术指导工作。1955年因工作又被调到宜宾地区农业局,我的主要任务还是对全区茶叶生产和相关业务的技术指导与协调工作,而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发展红茶生产。随着生产形势的发展,1956年又组建了外贸筠连茶厂,这时川南红茶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按政策规定,四川的茶叶由外贸系统经营,委托供销社代购,各级农业部门负责生产

5、和技术指导。同时三个部门又分工合作,同心协力,紧密配合,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组织茶叶生产互助组和初制茶厂,几个红茶主产县建立的初制茶厂就超过一千个。除了供销社点多面广直接联系群众外,宜宾茶厂每年派出上百人的辅导员,分配到重点乡、村,常住一段时间,指导采茶制茶技术,派熟悉品质的技工协助供销社收购站作好红毛茶的评级验收工作。宣传工作的效果十分显著,“一芽二叶做红茶”深入人心,家喻户晓。通过层层建立红茶生产示范点,以点带面,运用各种形式加以推广。我长期蹲点的宜宾县古柏乡太平茶厂所制红毛茶的品质在全区都是首屈一指的。国家还确定古柏乡为四川工夫

6、红毛茶收购标准样的制样点。我撰写的《宜宾地区工夫红茶初制技术规程》由宜宾地区行署颁发下达到基层执行,有效的指导了红茶生产,保证了“川红”的品质。在红毛茶收购工作中,严格执行“好茶好价,次茶次价”的政策,坚持对样评茶,重点产茶乡还选派茶农代表参与民主评茶,以保护农民的利益,调动了茶农生产红茶的积极性,几个重点产茶县达到乡乡村村制红茶,茶园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宜宾地区的红茶生产出现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6在川红产区分布很广的茶树品种“早白尖”,是国家级茶树良种,较一般品种提早半个月萌发,而且抗逆性和适制性都很

7、好,非常适合制红茶,加之“川红”传承了传统工艺,并有所改进,因此造就了十分优秀的“川红”品质。经有关部门的专家审评认为川红“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郁鲜醇、汤色红艳明亮、外形紧细秀丽、毫茸显露有尖锋”。“川红”凭借它发芽早、上市快、品质好的无比优势,很快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赞誉,生产量和出口量迅速增加。从七十年代开始,“川红”步入了兴盛期。当时宜宾地区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制定了发展30万亩新式茶园的规划,提出了“老区创新业,新区大发展”的指导方针,加强领导,广泛动员,组织联办共有的联办茶场,充分利用宜茶土地,积极开辟新式茶园。茶园面积由建国初期

8、的4万多亩迅速扩大到28万亩,增长了六倍,茶叶产量出由2千吨增加到1万多吨,增产5倍,其中生产工夫红茶的筠连、高县、宜宾县、珙县等四个县的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区的80%以上。1974年我和红茶主产县的县委书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