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课件

中国书法艺术课件

ID:24895834

大小:15.84 MB

页数:199页

时间:2018-11-16

中国书法艺术课件_第1页
中国书法艺术课件_第2页
中国书法艺术课件_第3页
中国书法艺术课件_第4页
中国书法艺术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书法艺术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书法艺术欣赏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它是华夏民族的聪明、智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门艺术。汉字构型独特,数量繁富,是一种形、义、音紧密结合的单体文字,记录着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它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它还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艺术。仓颉墓(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固堆坡村)仓颉上古仓颉为黄帝左史,生而四目,有睿德。见灵龟负图书,丹青甲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

2、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指掌而拼文字。文字即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临汾县志》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各种形状的裂纹。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钻凿卜骨的工具这块牛骨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日协田”的卜辞。意思是商王命令众人(农业奴隶)在田地上集体耕作,反映

3、了商代农业生产的情况。“众人协田”牛骨刻辞商代狩猎甲骨文这是一块完整的牛胛骨。牛骨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正面刻辞四条,背面2条,花160余字,字内填朱。刻辞所记内容为商王武丁狩猎、祭祖和当时的天象。这片卜骨巨大完整,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的重要资料。商王征伐牛骨刻辞这块牛骨上的刻辞记载着商王征伐鬼方(方国之一)的内容。目前刻有“鬼方”的甲骨仅有三片。这一片是其中之一。刻干支表牛骨这块牛骨长约22.5厘米,宽66.6厘米,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牛骨上刻有干支表。商代以干支记日,这种计时方法被后代延用。甲骨文字体

4、现的刑罚举例与纺织有关的甲骨文字甲骨文中“象形字”“会意字”举例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车”甲骨文甲骨文中的“齿”字甲骨文甲骨文中的“男”字甲骨文甲骨文中的“年”字甲骨文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甲骨文甲骨文与今天文字对照渔家乐舟来去生鱼酒归莫问方出射鹿月明古人而自鸡不学川朋为今用洋中百花齐放鸟山幽门老西陈出新东雨又西周建立前,周人占卜甲骨,主要在陕西岐山(即周原)出土。现在已发现甲骨约一万七千多片,有刻辞的甲骨二百九十片左右,共九百多字。它们为西周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甲骨文金文西周宣王时制作。陕西岐山出土。鼎高53.8厘米

5、,口径47.9厘米。重34.705公斤。腹内铸有铭文32行、共497字。它是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铭文毛公鼎大盂鼎,三足圆鼎,西周康王时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鼎高101.9厘米,立耳、鼓腹、三柱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鼎腹内壁有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史实。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文王、武王能以卓越的业绩立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对待,而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命服、车

6、马、酒与邦司、人鬲等。《大盂鼎铭文》是史学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金文大盂鼎铭文大盂鼎散氏盘,口径54.6厘米,重21.1公斤,西周晚期制器,清朝康乾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盘内底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了散国与矢国两个诸侯国之间移付田地的契约,为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金文散氏盘散氏盘铭文书同文秦朝统一文字(以“马”、“安”两字为例)云梦睡虎地秦简(部分)隶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睡虎地秦简为研究隶书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书同文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

7、,书同文字。——《秦琅邪刻石》书同文甘肃《武威汉简》(隶书)书同文汉字的演变(以“鱼”字为例)汉字的演变从“鱼”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变的过程。书艺历程秦琅邪刻石(小篆)秦始皇在位期间,五次巡视各地,七次刻石,包括绎山刻石、琅邪刻石、泰山刻石等,现保存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以及后人的一些拓本、摹本。秦小篆和汉隶书秦绎山刻石(小篆)秦小篆和汉隶书秦《泰山刻石》(局部)秦《泰山刻石》邮票秦小篆和汉隶书汉代蔡邕《熹平石经》(隶书)《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石刻,立于东汉洛阳城南郊太学。熹平四年

8、(175年),蔡邕等人正定儒学经书文字,汉灵帝命蔡邕等人书写经书并刻于碑石,至光和六年(183年),历时9年,刻成46通碑,均为隶书体。汉末战乱殃及太学和石经,故少有整石存在。自宋代以来,时有残石出土。秦小篆和汉隶书东汉合阳令曹全的墓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1956年藏入陕西省博物馆碑林。此碑独树一帜,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