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92529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77-01 目前全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升学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使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诸如厌学、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群、独立能力差、亲子冲突呈增加趋势等。其中,青少年逆反的形象越来越凸显,这对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案例1:小阳是一位高一的学生,在班上,和同学老师说话时总喜欢抬杠,总是说出与别人相反的观点。在家里,小阳也不
2、服父母管教。小阳对老师、家长的这种态度,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逆反心理”。 其实逆反心理不仅仅是孩子的专利,大人也一样,可以说这是人类心理另一面的一种表现。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会使学生的情绪波动大,心情郁闷、烦躁,脾气变大,破坏性心理强烈。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形成偏质性的性格。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的影响4 逆反心理是各年龄段的人都会出现的心理,但有两个阶段的人表现的尤其明显。一种是三岁左右的幼儿,
3、另一种是刚进入青少年阶段的人,分别称为第一和第二反抗期。青少年对家庭、学校、社会都会批评和反抗,也叫做“自我的觉醒”。由于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发育特别快,体内会大量分泌出各种激素,比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技术、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由于这些激素分泌过快,使得这个时期的孩子发生很大的变化,因而他们成人感的意识增强,对异性产生好奇,思维也由童年的形象思维变成了抽象思维。 二、家庭教育的不合适使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因而父母的行为、教育方式都会使孩子的心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青春期孩子自身
4、的特点,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对家长的言行和教导会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父母不知道尊重孩子的人格,随意的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辱骂,甚至殴打,结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案例2:我之前带过的一位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独自外出,一出门就是几个小时,家长打过孩子几次,但后来到了初中,发展到一出去就是一天不回家。家长教训一顿,就能好一些,但没多久又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孩子在学校上课时不听讲,作业也不做,你跟他讲什么他好像都听不进去,一副麻木、视死如归的表情。4 这孩子
5、出现了典型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粗暴简单、命令式的,不容许孩子申辩、解释,从而使孩子产生逆反、抵触。同时还有一些家庭教育的不合谐。父母爱争吵,互不相让,互相埋怨,教育思想不统一。或是父母离异,对孩子关心不够,使孩子产生内心严重焦虑不安,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心理变态。有的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要在他们的监控之下,使得孩子没有安全感,没有心理自由,也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三、学校教育不当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施教方法简单、
6、态度粗暴、言行过激,就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甚至对立,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当学生出现一些错误、缺点时,老师经常会给家长“告状”,学生就会遭到家长的职责或打骂,从而产生于老师的对立。同时老师对学生的猜疑、不信任,态度冷漠,也容易引起逆反。 案例3:小安的同学,成绩中等,有一天,三个同学迟到了,结果老师就让两个学习好的学生进去了,但没有让他进去,老师说他没有资格,因为他学校成绩差。当时小安很生气,觉得伤了自尊。从那以后,这个孩子上课睡觉,不交作业,有时还跟老师顶嘴,本来学的还不错,但那以
7、后就没心思学习了,成绩一落千丈。 对待逆反心理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予以高度重视。教师及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走出逆反的误区,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为此,我认为教师或家长不防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努力: (一)调整期望值,作为教师、家长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则是不明智的,故此,为人师者,尽可能多的鼓励、表扬,尽可能少的批评、指责。 (二)耐心说明事理,有些家长或老师习惯向孩子发布“禁令”,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通常不是很奏效,反而会诱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妨试试。而是要通过多次的沟通,告诉孩子
8、,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都比较丰富,而且他们都是从良好的心愿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是故意找茬。4 (三)尊重孩子。要使孩子真正听话,消除逆反心理,“打”“罚”不是办法,“尊重”是最好的药方,尊重孩子意味着我们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想法。大人有大人的想法,孩子又孩子的想法。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两种想法常常会冲突,为此,我们要给孩子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