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2)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2)

ID:24878858

大小:352.69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1-16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2)_第1页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2)_第2页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2)_第3页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2)_第4页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2)_第5页
资源描述: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二○○八年六月目录1总则12术语13基本规定14住宅建筑(补充说明的条文)24.1节地与室外环境24.2节能与能源利用3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3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4.5室内环境质量55公共建筑(补充说明的条文)65.1节地与室外环境65.2节能与能源利用6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7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85.5室内环境质量9附表一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评分表补充说明(住宅建筑)11附表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评分表补充说明(公共建筑)151总则注: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2术语注:见《绿色建

2、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3基本规定注: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4住宅建筑(补充说明的条文)4.1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4.1.3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多层不高于28㎡、中高层不高于24㎡、高层不高于15㎡。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即每人平均占有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控制指标,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居住区指标有差异,本条标准主要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中小区级指标上限值。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旨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条措施(简称“国六条”)。“国六条”的实施细则中对于调整住房

3、结构有量化指标,例如:强调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并把该原则落实在政府编制的住房建设规划中,同时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对过去已审批但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应根据要求进行套型调整。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人均用地指标的控制性指标不同。通过专家论证,结合实际项目,评价原则为:对于“国六条”颁布实施以前通过审批的项目,参照本条文执行;对于“国六条”颁布实施以后通

4、过审批的项目,严格按照本条文执行。一般项4.1.14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m²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单一的大面积的草坪不但维护费用昂贵,生态效果也不理想,其生态效益也远远小于灌木乔木。以乔木为主,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坪,能够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绿量,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避免单一大面积草坪的出现,增加乔木的数量。通过专家论证,结合实际项目,评价原则为:每100m²绿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3株乔木,且木本植物的数量满足条文的要求,则

5、判定此项达标。20优选项4.1.17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应与地上建筑及城市空间相结合,统一规划,科学地协调地上及地下空间的承载、震动、污染及噪音等问题,避免对既有设施造成损害,预留与未来设施连接的可能性,满足人防、消防及防灾规范要求;应遵循分层分区、综合利用、公共优先以及分期建设的原则;应考虑对空间资源的保护,应在浅层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再向深层空间发展;人员活动频繁的地下空间应满足空间使用的安全、便利、舒适及健康等方面的要求,配置相应的治安、环卫、安全、通信及服务等设施,设置符合人的行为习惯的引导标志以及供

6、残疾人专用的电梯或斜坡道。由此可见对地下空间合理性的判断也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专家论证,评价原则为:由专家根据建筑区位、场地条件、建筑结构类型、建筑功能四项因素对其合理性进行判断。4.2节能与能源利用一般项4.2.8采用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能量回收系统(装置)。未采用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此项不参评。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控制项4.3.3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8%。此条文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所有用水部位均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2)采用减压限流措施,入户管表前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3)设

7、集中生活热水系统时,应设置完善的循环系统,不循环的支管不宜过长。4.3.5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得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式大致分四种:一是工程型缺水,从地区的总量来看水资源并不短缺,但由于工程建设没有跟上,造成供水不足,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我国长20江、珠江、松花江流域、西南诸河流域以及南方沿海等地区;二是资源型缺水,当地水资源总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如京津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辽河流域、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三是污染型缺水,水资源的污染加重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如长江三

8、角洲、珠江三角洲;四是设施型缺水,已建水源工程,由于不配套,设施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所造成的缺水。由于我国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