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ID:24860164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6

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论文_第1页
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论文_第2页
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论文_第3页
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论文_第4页
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论文.freel.Econommica,1937,pp.368—405.」张维迎则将权威看作企业的一种特征,与企业所有权相联系。张维迎提出,权威来自委托权,是企业内部所有权地位不同的人之间的劳动协作的一种方式,是由所有权衍生出的、重在实施的一种影响力。在承认权威是企业一个很重要的特征的同时,张维迎批评科斯未能将与委托制(Principalship)相关的“权威”与市场营销功能(Marketing)相关的“指挥”(Direction)区分开来。②「参见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按照张的观点

2、,权威仅与委托权相关,而指挥则与经营功能相关,却不一定与委托权相一致。我们认为,张维迎和科斯的分歧主要在对交易费用外延的理解上。张将交易费用限制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从这个基点出发所定义的权威是比较狭义的权威权威只是企业组织架构成立初始阶段由物质资产所有者赋予代理人的静态权威。他忽略了这之后代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静态权威”中注入人力资本的动态过程。从减少交易费用角度出发,科斯的定义则广泛得多,涵盖了企业从成立到运作过程中的所有阶段。但是,科斯没有进一步将交易成本与企业内部权力架构联系起来,我们将通过分析权威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是目前研究国有企

3、业问题的主流方法论。但它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所有者缺位”问题。为了避开这个障碍,王红领曾提出,改革的逻辑顺序应该首先是构造“非政府化”的公有企业委托人③「王红领:《委托人“政府化”与“非政府化”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关于中国乡镇企业转制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许小年、王燕的研究似乎为王红领的观点提供了佐证。④「许小年、王燕:《中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结构与公司治理》,梁能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5—127页。」但如果考虑到法人股的所有者大多为国有企业,这又产生了一个悖论,为什么同样是国有资产的代

4、理人在作为法人股代理人时会重视其代理的国有资产的收益而作为同样性质的国有资产代理人—上市公司的经理层却会侵蚀委托人的利益呢?本文中,我们不再严格区分谁是国有资产的委托人,谁是国有资产的代理人,而将他们统一于“权威”的框架之内。这样我们可以有效避开国有企业“产权虚位”问题。林毅夫等提出,国有企业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不在于产权制度,而在于缺乏充分竞争的外部环境。⑤「Justin,YifuLin,FangCaiandZhouLi,petition,PolicyBurdens,andState2O.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88,no.2,1998.」亦

5、如李稻葵所言,“考察企业产权安排时,必须注意企业存在于其中的市场环境”⑥「李稻葵:《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理论》,《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但王珺发现,在市场取向的制度性变革中,以调动企业内部积极性为主的各项改革措施对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影响明显地大于发育市场竞争环境所产生的正面影响⑦「王珺:《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8期。」。因此,我们认为,竞争机制对企业绩效而言是个外生变量,它存在的主要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权威甄别机制,只有通过影响企业权威的努力或能力这类内生变量,竞争才能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六、国有企业微观改革路径

6、中国工业部门的改革是迄今为止最为艰难的改革。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导致了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1978年开始进行的国有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改良,引发了全面的工业改革战略的实施。在实践中,改革的诸项教义是通过政府颁布的制度层面的政策来实施的。纵向地看,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遵循着中国经济改革战略的逻辑一致性。企业权威度在“讨价还价”多次博弈过程中的不断提高正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在逻辑线。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几乎完全为政府所有。基本上所有的生产决策、投资决策以及人事决策都由政府计划制定,企业内部成员的行为与经营业绩之间没有直接

7、联系。此类权力架构安排的好处是严格限制了企业层面上的道德风险等代理问题。但是,企业权威主体的缺失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生产和技术效率的损失以及严重的政府官员代理问题。1984—1993年这一阶段的改革在界定政府与企业关系,削弱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干涉,规范企业与政府收入分配方面有着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法律形式开始取代行政形式来确定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的制度变革进一步从制度上提升了企业的权威,为他们在今后实行承包制时与政府讨价还价提供了更多的可支配资源。然而,由于国有企业还不能完全摆脱政策性负担,权威的地位并没有完全明晰化。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