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29225
大小:5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6
《师生结对小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师生结对小结,即把平时表现差的学生与某个任课老师挂钩,实行个别教育。这种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教育作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重视与真诚的关心,同时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老师并没有放弃你,虽然你的成绩不好甚至是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虽然你的表现糟透了,我们仍旧关心你的成长。但是,看了下面一个案例,我们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这种教育模式,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h同学的成绩不好,是高一的打架分子,高二的上网高手。高三的时候,与我结成对子,而且我是他的班主任。他的爸爸工作很忙,基本上不管他,只是在他犯了
2、重大问题的时候才会露面。他的日常生活基本由母亲打理,但是他动不动就对母亲大吼大叫,母亲在他面前倒像是个孩子。因为在上课时他会做各种动作,如听mp3,自顾自地哼唱,根本不顾别人的感受,所以没有谁愿意坐在他旁边。我把他安排在第一排,单独用一张桌子,并且在自己的语文课上,多多关注他,几乎每堂课都叫他发言,下课后督促他完成作业。我更从生活上关心他,经常问寒问暖。我跟他制定君子协定,每样错误允许他犯三次。第一个学期,收效比较明显,他偷偷上网吧的次数少了,上课睡觉的几率低了,也没有跟别人大打出手。在与老师的交谈中,表现出难得的
3、可爱模样,笑容满面,真诚地接受老师的建议,而且反过来宽慰老师,与他母亲吵架的次数也少了。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成绩高达1分,位居班级第二,其它科目也不那样惨不忍睹了。我暗暗高兴,颇有成就感。看来,孩子是可教的,你只要付出,他会感受到。第二个学期,为了彻底扭转他的状况,我加强了要求,只要他犯错误,我就找他谈话,几乎每天都要与他呆上半个钟头。可是他的陋习却慢慢不可遏止地恢复,尤其是逃课现象越来越严重,冷不丁的,班里就没了他的人影。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月考成绩差到极点。我失去了耐心,话也说得严厉起来。最后,他居然串通几个初中的学
4、生,在半路上拦劫女生,要她交出口袋里的钱。这是抢劫啊,我震惊了,几乎没法相信。问他,他的理由很简单:生活无聊,想找点刺激;学习没意思,不想再上学;老师不是说我是个差生嘛,那就索性差到底。他受到了严厉的处分,学校勒令他转校。所有的努力在顷刻间毁于一旦。我默然无语,悲哀涌上心头。我付出的不多吗?鼓励、赞赏、爱心,该给的我都给了,对他的关爱,从某个角度上讲不少于他的父母,但是,结果呢?这是我在带一个总体成绩不是很理想的班级时的真实经历。回想起来,这种一对一的方法是完全失败的。学生没有因为我的付出而改变,反而促使他走向了另
5、一个极端,道德品质严重滑坡,最后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现在想想仍旧觉得内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这种结对子的方法并不科学。首先,结对子好比给学生贴上标签。而这标签无形中给学生定了位,暗示他目前的状况,让他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作为一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被冠上“差生”的帽子后,本身就已经处在“习得性无力感”的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在学习情境中,学生常常因种种学习障碍而在学习上屡遭失败的打击,沦为学习差生,对自己的学习
6、能力失去信心,对学习成功不抱期望,从而厌倦或放弃学习,最后形成一个连锁反应,其它的行为规范也跟着滑坡。结对子让学生更加感到自己的无力,因为他会不断提醒自己:我居然需要老师单独来管理,老师对我是非常失望的,我已经到了无法靠自己来改变命运的地步,一切都完了。结对子增加了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他会每天生活在“我是差生”的暗示中,他会把在老师帮助下仍旧没有改变的失败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差。其次,结对子帮教模式隔离了差生与其他同学的亲密关系。结对子给其他学生传递一个信息:这是一个需要老师帮助的各方面都不好的同学。作为一群还缺乏
7、判断是非能力的学生,没有受到帮教的孩子会看不起这个学生,而这个学生会因为其他同学的歧视,陷入更加艰难的生存困境中。结对子在这个学生与班里其他同学之间竖起了一堵厚厚的墙,心灵的隔膜让这个学生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价值。不被需要,这是多么恐怖的感觉!孩子犹如置身于茫茫的荒原,心灵的创伤让他不知方向,他只能越来越强烈地封闭自己的心灵,生活在极端狭隘的心灵空间和精神空间里。所以,结对子隔离了学生和团体的亲密联系,团体抛弃他,让他没有了被需要感;他远离团体,团体发挥不了应有的教育作用。最后,结对子帮教模式中,老师
8、的角色定位是不正确的。在结对子的帮教模式中,老师对该生的付出会远远超出对其他的学生,有些老师的付出甚至不亚于他的父母。但为什么收效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呢?一是老师的自我效能感太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面对跟自己挂钩的学生,老师的自我效能感会很强,而强烈的自我效能感会让老师过分相信自己的人格魅力,会有非常强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