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迷惘30年

高考改革迷惘30年

ID:24824570

大小:65.6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6

高考改革迷惘30年_第1页
高考改革迷惘30年_第2页
高考改革迷惘30年_第3页
高考改革迷惘30年_第4页
高考改革迷惘30年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改革迷惘30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改革迷惘30年"我们国家从来就没有提出过高考制度改革的方案、目标、路径和时间节点,30年来改革都是随机的,没有成为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2007年7月19日,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杨东平教授在新浪博客上发布由他牵头完成的《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3天后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对这份民间首份高改方案表示"值得称道"的同时,话锋急转,认为"放到全国范来看未必行得通"。恢复高考30周年之际,学者和官方话语权的博弈高调进行。杨东平,一个高考过来人,一个教育研究者,在怀旧和纪念的氛围中选择了变革的主题。过去的

2、改革都不彻底?新民周刊:我们如何来衡量一个教育制度的好坏?杨东平:一个制度是好是坏,首先要看它的基本价值,不然无从评价。高考制度改革有三个基本价值目标,就是要向地方、高校、学生赋权,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权力。新民周刊:这三个方面恰恰是改革的"三座大山",无论是向哪一方赋权,都意味着削减现有方的权力,有什么措施能确保权力的平稳过渡?杨东平:一个稳健而具有实质性的改革必须有具体的措施和策略。有个概念叫"用改革的方法来促进改革'比如高校自主招生权,如果在现有高校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简单放权,只会加剧教育腐败,但如果就此打住,就永远不会有改

3、变。我们的想法是在给高校赋权的同时,促进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包括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既保证了教育公平,又使得高校逐渐获得它应有的权力。新民周刊:近年来全国各地进行的高考改革也有不少,网上录取、分省招生等,你对这些改革的评价都是不深入和不彻底吗?杨东平:对。有些改革是技术性的,比如网上录取等,这只是技术手段的提高,并不是实质性的高考改革。实质性的改革在考试科目方面,就在"3+X"的方向上。现在无论是"3+X"都是文科一套,理科一套,两套考卷考所有人---当然此前是一套考卷考所有人,更缺乏公平性。从提高考试的针对性,有

4、效性而言,这种划分还可以更细,还可以设计出更多的套餐,根据具体需要设计出10套、15套考卷,走多轨化道路。比如考研宄型大学的生物和医学专业,可以单独用一套考卷,科目可以和学科背景结合更紧,如果考高职高专就可以相当简单,完全没有必要和考清华、北大用同一套考卷。同样考地方院校(二本院校)也是,一千万考生中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学生能考入研宄型大学,大多数并不是研宄型学术型方向的人才,所以没必要用这种高强度学术型的考题来要求他们。考试科目多轨化的改革设计就是要给学生减压,给中小学减压,解脱他们,让合适的人找到适合的考试方式。在芬兰,学生考试

5、就挑选自己实力最强的3门,实际上这就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配制不同的考试套餐,不仅能体现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方向,还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所以我们方案提出强化会考制度,用会考来评价学生,改变用高考升学率评价的模式。其实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立会考制度的初衷,但是随着应试教育压力越来越大,使得会考机制逐渐成了没有重要性的考试。现在有人提出两考并一考,用高考来代替所有评价,这种导向肯定是错误的。新民周刊:分数公平的同时,也应该倡导素质公平、能力公平。改革方案中提到高中成绩和课外综合表现将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指标,但不同学校有不同

6、评价标准,甚至会出现人情分,如何来达到公平?杨东平:素质评价是我们的目标模式,毫无疑问也是理想模式,但要在中国实现素质评价非常困难。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主要能做的还是积累经验,尤其是通过中考积累这方面经验。我个人认为这是所有高考改革中最后才加以考虑的一项。在中国现有的道德环境下,简单施行素质评价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但作为理想状态而言,素质评价显然又是合理的。要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就要等到中国诚信环境、道德环境非常完善的时候,需要多少年谁也不知道,这也是改革最难的部分。30年"不作为"?新民周刊:全国各地高考改革方案屡屡提出,却又

7、屡屡半途而废,原因何在。杨东平:问题就在于我们国家从来就没有提出过高考制度改革的方案、目标、路径和时间节点,30年来改革都是随机的,没有成为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政府也在研宄,却迟迟没有出台,而且政府有一种主流声音:高考改革很重要,但是非常复杂,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还不如不改。比如江苏高考改革,一动之后就是众说纷纭,好坏评价蜂拥而至,改革有很多风险。包括上海复旦、交大的改革,一旦发现有人滥竽充数或者其他问题,马上就会产生不良反响。所以对于教育主管部门,不改革往往是最好最安全的办法,不管社会压力多么大,高考制度已经被习惯被接受,多一

8、事不如少一事,这种惰性思维是比较大的阻力。"虽然有缺点,但这是目前所有制度中最不坏的制度",这种声音的潜台词也是不作为。新民周刊:用民间学者的身份来改变政府的态度,你对此乐观吗?杨东平:我们希望这样一个民间方案自下而上地去推动改革。和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案不同,我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