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17560
大小:47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16
《《蜀相》优秀教学课件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蜀相》杜甫3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作背景6蜀相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读一读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柏森森(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寻——有
2、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品一品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10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比较理解:13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
3、这是何等凄凉伤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1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烦——多次。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推崇其济世雄才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赞扬其报国忠忱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表现忠贞不渝
4、、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1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
5、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22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主旨25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思考:将《蜀相》与本诗相比较,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拓展延伸26将《蜀相》与本诗相比
6、较,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对诸葛亮未竟事业的叹惋,也是对诗人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触。《咏怀古迹(其五)》侧重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27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题武侯庙(白话翻译)(明)杨慎 诸葛北伐必经的剑江(*1)的水流湍急, 他殒亡之地域五丈原(*2)的日头昏暗。 他意图统一中原未竟地(*3)
7、不归刘襌, 他死前有对应的大星(*4)已陨落军中。 南阳卧龙冈武侯庙(*5)徒然生出秋草, 四川西部(*6)关塞和山脉有雾霭阻隔。 不要因为正统不传万古(*7)而生惭愧, 谈理三国历史(*8)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注*1:水名,在四川省剑阁县北,是嘉陵江的支流。 注*2:诸葛亮曾六出祈山,北伐中原,古领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县);与魏将司马懿对峙百多天后死於五丈原军中。 注*3:旧业即指统一大业。 注*4:旧时认为世上一个人,对应著天上一颗星,星落便意味著人将死去。注*4:旧时认为世上一个人,对应着天上一颗
8、星,星落便意味着人将死去。 注*5:南阳在河南省南阳市;祠宇亦即武侯庙。 注*6:诸葛生时主要在四川西部活动。 注*7:此处著重诸葛亮精神传万古。 注*8:三分即天下三分之三国史也。 但《武侯庙》并不是杨慎写的,只是他在《升庵诗话》(卷六)中收录的别人的作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