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蕴意发微

《后赤壁赋》蕴意发微

ID:24788374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6

《后赤壁赋》蕴意发微_第1页
《后赤壁赋》蕴意发微_第2页
《后赤壁赋》蕴意发微_第3页
《后赤壁赋》蕴意发微_第4页
《后赤壁赋》蕴意发微_第5页
资源描述:

《《后赤壁赋》蕴意发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后赤壁赋》蕴意发微  关于苏轼后赋的意蕴,后世多拘于“乐悲”二字。清孙琮谓:“此篇(按,指后赋)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叹因良夜而发,……屡叹不已,看他如何收煞,却以孤鹤掠舟,忽然做天外想,而托之一梦。以‘赤壁之游乐乎’明应‘乐’字,以‘道士顾笑’,暗应‘乐’字。”(《山晓阁选宋大家苏东坡全集》)可看做是主“乐”的代表;李扶九则云:“予于此篇往复数次,而知其用意在‘凛乎其不可久留’一句,仍是前篇‘望美人’一片心肠也。”(《古文笔法百篇》)所谓“‘望美人’一片心肠”,指望美人(按:美人,指君王、美政)而不见的忧思。与孙琮相反,李说可看做是主“悲”的代表。教参所主,转为

2、飘忽,既认定表现出“作者悲伤的情怀”,又认为“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给教学抉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不揣浅陋,想就后赋的思想内容作一些更为深入的探讨。  笔者以为,后赋之所以难解,根源在它的艺术表现。前赋以事说理,借景谈玄,重点落在“谈”“说”上,故事明而意朗,景显而理著。后赋通篇叙事,事相和景象几乎承担着全部的表达任务,读者因事求理,以景会情,“各以其意逆之”,故意见纷出,莫衷一是。正确理解其事相、景象,实为索解文旨之关键。  一.感情基调及自身形象。从感情基调看,最能反映情感状态的是开端作者“顾而乐之”的直陈和游兴的生动描绘。作者“6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3、,起初并无复游赤壁之意,“顾而乐之”则写出了因眼前之景而引逗出的游兴,鲜明地表达了作者随处自适的心境。写游兴,先着力写月夜美景,以明缘由,然后具写谋酒寻鱼,以事烘染,将情绪之佳,游兴之浓尽情写出。第三小节集中写赤壁之游。赤壁之游到底要表达什么?笔者以为,这里应重点留意作者的自我形象。这一节由“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一句领起,通过游山和放舟两个方面来写游览之经过,自我的形象占据了极大的篇幅。先说游山。写游山,作者特意用“履”、“披”等六个动词来刻画游览过程中的自我形象,劲头之大,游兴之高,自不难想见,而三字一句的排比所构成的语言节奏,又呼应出寻幽探胜的急切情怀,不仅

4、如此,最后作者又用“划然长啸”来宣示其心灵的纵放,其沉迷于山水的精神可谓宣示无余。写放舟,作者用“放”、“听”两字传其精神,逍遥之乐,自在之趣,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前赋“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描写。作者为何如此痴迷山水?一个刚刚遭受重大政治打击的人又为何能这样身心不二,进入山水?前赋中的一段关于宇宙人生的感悟值得我们仔细回味:“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非我有”者不当羡,故不必羡,惟有“清风明月”造化所形,天地所赐,“耳得目遇”,正该我羡。此等襟怀

5、,何等旷远!回到刚才提到的问题上,我们是完全可以看到这一感悟对作者此时情绪、心境的主导作用的。金圣叹评两赋此处关系云:“前赋,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便是真实受用也。”(《天下才子必读书》)见解确实非常深到。6  二.“二客”的形象。“二客”的形象看似不重要,其实值得重视。写二客,作者比较着力的只一句:“盖二客不能从焉。”二客为何“不能从”?是力不从心,游兴不浓,还是别有缘故?这一点我们应联系开头来看。从开头看,无论是过黄泥之坂,将归临皋,还是主倡复游赤壁,二客都是被动的。既游赤壁,作者自然豪兴勃发,而二客之所以不能跟

6、上,游兴不浓之外,显然没有更多原因。二客为何游兴不高而我又为何会有如此豪兴呢?沿着问题追问,作者以“二客”做比衬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试想,一个心陷事境而不能化解超脱的人,虽美景当前,又焉能有轻快而自在的脚步?“我”之所以能无事境之累,心中坦然,盖其因也。“二客”既在事境之外,固无切肤之感,自然无所深悟。“我”能透视宇宙人生,“二客”不能,“我”“顾乐”而生豪兴,“二客”只能陪同作侍,落后也就十分自然了。作者之所以写“二客”,目的正在于以勉强衬豪兴,以豪兴显旷达,以旷达示彻悟。李扶九以“凛乎其不可久留”数语来解读后赋,并与前赋中所谓“望美人”的情怀做联系比较而得出“悲”的结

7、论,实不过断章取义。其实,前赋中写“望美人”的情怀不过是为写后面那段“真实了悟”做铺垫,而后赋中“凛乎其不可久留”一段,也只是作者一路豪兴之下见到的可惊可愕之景而已。而孙琮以“乐”字断前赋,又以“乐”字断后赋,也并没有说清“叹”中何以有乐,“使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此言,也许最能道出个中秘密。  三.孤鹤及道士的形象。解读后赋,最费解的是孤鹤和道士的形象,如果这里能弄清楚,则后赋的意蕴会随之得到根本的揭示。关于道士的幻象,潘天宁、李炳勋在其增订注释的《古文观止》里认为,道士“6赤壁之游乐乎”一问意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