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84139
大小:5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5
《草酸铂的临床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草酸铂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铂类化合物是最常用的化疗药物,但顺铂和卡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第3代铂类化合物草酸铂临床研究发现,无论单药还是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和卵巢癌均具有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小等优点,是理想的铂类药物。 草酸铂(oxaliplatin,L-OHP)是第3代铂类衍生物,化学名为左旋反式二氨环己烷草酸铂。临床研究证明L-OHP具有有效率高、安全范围广、副作用小、耐受性强等优点。现就其临床研究作一介绍。 临前研究L-OHP药理特性同其它铂类化合物,作用机制为L-OHP上铂原子嵌合于DNA内部两个相邻的鸟嘌呤或鸟嘌
2、呤与腺嘌呤之间,并使其断裂[1],从而阻断其复制和转录,比顺铂(DDP)更有效。L-OHP与DDP在抑制RNA和蛋白质合成方面作用机制相似。 体外实验证明,L-OHP对人和鼠肿瘤细胞株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且与DDP耐药细胞无交叉耐药。对DDP耐药的HT29结肠癌细胞株、A2780卵巢癌细胞株均有效。对人结肠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细胞系均有抗肿瘤活性,对氟尿嘧啶(5-FU)耐药的HT29和CaCO2结肠癌细胞系有效。在结肠癌细胞系HT29和CaCO2体外实验中,L-OHP与5-FU联合有协同作用,DDP与5-FU则无此作用。与其它细胞毒药物如CTX、DDP
3、、CBDCA、拓扑特肯、吉西他滨和CPT-11等均有协同增效作用[2,3]。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观察研究了DDP与L-OHP抗肿瘤活性,发现二者抗瘤谱不同,对DDP耐药肿瘤细胞仍有效,如L1210、LCD等[4]。利用小鼠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小鼠注射L-OHP后,血浆铂的清除可分为快速分布期与缓慢期。注射24小时后,体内铂主要分布在脾、肾和结肠,其它组织含量相对较少。 在犬毒理学研究实验中,发现有轻度血液和消化系统毒性,大剂量有轻度肾功能障碍。常规推荐剂量则无肾毒性,其它毒性均不明显[5]。 二、期临床试验L-OHP药代动力学与DDP相似,采用二
4、室模型描述,分布相迅速,排除相很慢,半衰期为24小时。给药3周后仍可测出残余铂,终末排出相很长。静脉注射L-OHP130mg/m22小时,血浆总铂峰值为5.1μg/ml。静脉滴注结束时50%的L-OHP与红细胞结合,50%仍游离于血浆中,在血浆中的L-OHP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L-OHP主要经肾排泄,给药后48小时排出45%,11天排出57%,粪便排出很少[6]。 extra等[7]于1990年进行了大规模Ⅰ期临床研究,44例进展期大肠癌病人共实施了116周期L-OHP化疗,其中很多曾化疗过。结果发现中度血液系统毒性,血小板减少与用药剂量相关。当L-O
5、HP低于90mg/m2时无血小板下降,135mg/m2~150mg/m2时有13%发生,175mg/m2~200mg/m2时为28.5%。血小板减少总数低于isset等[13]将L-OHP与CTX和DDP与CTX进行了对照研究,主要观察2种方案的安全性、疗效和缓解时间等。共182例随机分为两组,CTX用量相同,均为1000mg/m2,L-OHP130mg/m2,DDP100mg/m2,每3周重复1次,均治疗6周期。两组病人分别接受450周期化疗,均安全、可行,近90%的病例L-OHP按计划量实施。因血液毒性,DDP降低到原计划量的85.7%,CTX也减少
6、到原计划量的85%,应用L-OHP组只减到90.5%。尽管疗效相似,但应用L-OHP组耐受性明显优于DDP组。DDP组血液毒性是L-OHP组的2倍(140∶70,P=0.01)。L-OHP可并发末梢神经炎,但无肾、耳毒性。 有关L-OHP的很多研究正在进行,包括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转移性乳腺癌、小细胞肺癌等,虽然未定论,但早期观察已初露锋芒。将要开展的Ⅲ期试验有L-OHP单药或L-OHP与5-FU联合治疗前列腺癌和胃癌[2]。 结 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L-OHP具有有效率高、安全、广谱、化疗指数高等优点,对大肠癌和卵巢癌均有较高疗效,对其它肿瘤也
7、有确切疗效,对DDP或5-FU抗药者仍有效,与其它化疗药如5-FU、CTX、DDP等有协同增效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对于大肠癌和卵巢癌L-OHP无论单药还是联合用药,无论是一线还是二线治疗均表现出高度活性,而且毒副作用轻微,病人耐受性好。但可并发末梢神经炎,此毒性为剂量限制性、蓄积性、可逆性外周神经功能障碍。虽然已取得了有关L-OHP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仍需广大临床肿瘤学家继续探索,进一步观察L-OHP治疗其它肿瘤的疗效、毒副作用和巨大潜力。 参 考 文 献 1FinkD,ZhengH,NebelS,etal.CancerRes,1997;57(10):
8、1841~1845 2CvitkovicE.BrJCancer,1998;7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