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性局限意识的诸多表现.doc

.个体性局限意识的诸多表现.doc

ID:24779730

大小:56.0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1-15

.个体性局限意识的诸多表现.doc_第1页
.个体性局限意识的诸多表现.doc_第2页
.个体性局限意识的诸多表现.doc_第3页
.个体性局限意识的诸多表现.doc_第4页
.个体性局限意识的诸多表现.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个体性局限意识的诸多表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个体性局限意识的诸多表现    一.引子    二.意识可以交流吗    三.意识的个体差异及其原因    四.语言问题、历史问题与科学问题    五.对精神障碍的误认    六.论成功、疾病与犯罪    七.意识在个体间的隔绝    八.对个体性局限意识的诸多表现的小结    一.引子    甲:“你今天干什么了?”    乙:“不告诉你。午-夜-吧 www.5Ye8.com”    甲:“你不告诉我我就不知道了吗?”    那么,知道什么了呢?知道甲自己知道的事。甲可能“知道”乙做了什么,但知道的只是近似,其实甲知道的

2、是他在相同情况下自己会做的事或者他自认为的乙在那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做的事。    其实他不知道。即使“知道”的内容被验证了,那也不过是“知道”中的大部分内容与事实的巧合。    又如:    甲:“今天来的那个女的是你什么人?”    乙:“表妹。”    甲疑惑:“真的吗?”    对于这个女人,甲有自己的判断,或者已经有预期答案;对于乙,甲认为他可能在撒谎,而这是凭借对乙的了解,或者自觉在相同情况下自己也会如此搪塞。    现在从这两则对话开始具体论述个体性如何参与和局限意识。    二.意识可以交流吗    两例中甲的

3、意识A通过他自己的方式a(男女老幼的方式各不相同)被抽象出来(以语言、文字、表情、下意识等为表现形式),抽象的结果又被乙以他自己的方式b用与甲相反的方向选择(每个人的选择各有侧重)、加工、还原,形成乙的意识B。还原的结果B与其原来的A相比,可能相差无几,也可能面目全非。但是无论如何,都是甲以甲的方式运行并产生出甲的结果,这里的所谓交流其实不过是自说自话。并且甲对乙的信息作出的反应是无所谓准确与否的,亦即两个意识世界所谓交流的顺畅程度并没有真正可资评判的标准。    信息之所以能被交流,并不是因为人的意识世界具有接受信息的能

4、力,而是因为意识世界的客观基础具有这样的能力。人能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认知陌生的事物,这并不是因为意识世界可以自决,而是因为意识世界先天具有可以自决的客观结构。    意识世界往往被错误的认为是可以沟通的。    不同的人读《红楼梦》虽然往往有相似的感受,但决不会相同。因为任何思维的外化(譬如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同时又只能是作者思想的蒙胧不清的近似;任何思维的外化都是思维的抽象,因而读者在阅读同样一部作品时,同样无法对作品的思想作出精确的而只能是近似的回应,因为作品传达出的意识世界的内容本身即是朦胧不清的。即便对同样

5、一个实在的东西,譬如一杯水,一万个人的一万个意识世界定然会有一万种感受,而这又是由主体自身客观秉性的不同导致。    能够传播和被感知的信息都只是近似,意识世界的任何内容都须经由抽象而外化,又经由各个不同主观世界的不同解读而被感知,这一过程是先天的结构性的,所谓交流和相同观点其实根本不存在。这是因为意识世界之间无法进行交流,意识世界之间只有近似,这种近似又是非意识世界上的近似。    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意识世界往往被认为具有相互沟通、接受并加工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其实只是一种表象。事实是它本身而非是其他主观

6、世界产生了某个信息并被感知;它本身就具有接受或者排斥某个信息的结构,接受或排斥某个信息也非主观世界权衡的结果。    每个人对同一对象都有各自的看法、作出不同的解读。我们在交谈时,似乎在与别人交流,而实际上是在和自己交谈;我们在读书时,似乎是在感受书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而实际上是在感受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对任何一个事物我们均能发现观点间或大或小的不同,那是因为我们是在用自己而非他人的身体来感知,是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教训去判断和思考。    看到一个朝你笑的女孩,于是你也朝她笑,并不是因为你意识到了她对你的善意,而

7、是你的大脑在经验的基础上对非意识的笑容本身而非作为意识的善意作出反应。这个过程不伴有意识,只伴有经验和感官刺激。并且经验的建立也不是来自意识。现实世界中对一个朝你微笑的女孩报以同样的微笑,与对着照片上冲你微笑的女孩微笑是一样的。    亦即,你的意识并非变化于交流,而始终是局限于个体之内。    我们能看到某个东西,因为有眼睛;我们能在交谈中同意某个观点,因为我们的生活即对这个观点悄然的虚席以待,我们的思想早已潜在的产生这个观点,而只是在此时才明确清楚、才被我们发现而已。我们在阅读一部作品时之所以能感同身受,不是因为作者告

8、诉了我们,而是因为我们具有相似的经验。即便有从未体验过的感受或思想出现,那也并非源于意识世界的交流,而是因为我们具有在特定情境下产生那种全新意识内容的结构和能力。    同样一个人,自知和他知往往截然不同;同样一件事,人们往往有不同的善恶评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观世界难辨真伪善恶,事实上从微观角度看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