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78613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试论涩脉的脉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涩脉的脉象【关键词】涩脉;脉象研究;脉象涩脉是往来艰难、如轻刀刮竹的一种脉象,主精亏、血虚、瘀滞和顽痰。涩脉与结脉、代脉为一类脉象,都是以迟缓为共同脉率,其性质均为阴。涩脉的脉象特点为脉率迟缓、脉形细小、脉律不齐、参伍不调,有如雨沾沙之脉感[1]。笔者通过对100例涩脉患者脉象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脉律涩脉是脉率迟缓、脉律微微止歇、脉形细小、充盈度较为充实的一种现象。《脉象》载:“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王冰说:“涩者,往来时不利而蹇滞也。”[2]“蹇滞”即滑伯仁所说的“往来难”“如轻刀刮竹”,也即张璐所指的“涩滞不前”。
2、“蹇滞”“往来难”“参伍不调”“涩滞不前”都是描述脉律,“蹇滞”是指脉律不均匀,“往来难”和“涩滞不前”是指脉有止歇。李中梓说:“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100例涩脉有67例有不规则的止歇,止歇的时间平均不到0.15秒,时间非常短,往往被忽略而误认为是正常脉律。“参伍不调”是指间歇的周期不规则。根据我们的研究,涩脉可有不到0.15秒的不规则的止歇,这一点和古人描述是一致的[2]。2脉率涩脉的脉率古代医家已有定论,李中梓说:“迟细而短。”戴启宗说:“细而迟。”因此涩脉的脉率为迟缓脉率。根据我们对100例涩脉的研究,有49例为迟脉,
3、36例为缓脉,85%的脉率为迟缓脉率。由此可见涩脉是迟缓基础上的不规则的微微止歇的一种脉象。古人把涩脉划定为阴性脉象,这是主要的依据。也根据这一点,可以认为寒邪、湿邪以及寒性的瘀血、痰饮、阳虚是形成涩脉的基本原因。3脉形涩脉的脉形为短而细小。李中梓说:“迟细而短,三象俱足。”“短”,不及本位,关脉明显,寸脉与尺脉之位缩短;“细”,脉形如线,指下分明。短细脉为细小脉,故涩脉的脉形为细小。细小是气血不能充分输出的表现,而见血虚、气虚或瘀滞,故涩脉主精亏、失血、血虚、瘀滞。100例涩脉中短细小者57例,弦长细小者38例,正常者5例。4脉力脉力有三种
4、,一是无力脉,二是有力脉,三为接近平力脉。100例涩脉中43例为无力脉,其余都不能确定为无力脉,但比平力脉相比又显脉力不足,也有近1/3的病例出现有力的涩脉。涩脉是以细为基础的,细脉本身就是无力脉,因此,这里所说的有力脉是相对的,是在细脉基础上脉力偏强,涩脉的脉力较复杂,这要看疾病的具体病情,但以无力为主。5脉位涩脉的脉位也不固定,100例中有51例为沉位脉或接近沉脉,其次为不浮不沉,也有少数,特别是亡血、失血者脉位偏浮。如果没有外感表证、出血、气脱等病者,单纯的涩脉罕有浮象。涩脉的脉位以沉为多见,如有浮象为逆。偏浮的涩脉见于失血者,为失血、
5、气脱的先兆[3]。6充盈度涩脉的充盈度不足,有近半数的涩脉充盈度明显不足而脉形细小,而在诊脉时空虚感并不明显,这是由于涩脉患者多有血管硬化的变化,变细的血脉和细小的脉搏可相对地维持充盈,故诊脉时无明显的空虚感觉,甚至于还有一种“如雨粘沙”的实硬的感觉[4]。无血虚的涩脉患者并不少见,故其充盈度有不亏虚的,特别是瘀滞型涩脉,其充盈度相对较实。脉往来艰难,脉形细小是涩脉脉象的基本特征和确定涩脉的主要依据,脉律止歇、脉位偏沉、脉率缓慢是确定涩脉的重要脉象,脉力只能说明相关疾病的气之盛衰,而对于确定涩脉没有意义。(责任编辑:admin)【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