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73493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5
《《履巉岩本草》天茄儿的本草考证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履巉岩本草》天茄儿的本草考证论文【摘要】目的]从本草文献中探讨民间草药天茄儿的历史渊源。[方法]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实地考察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天茄儿的植物来源。[结论]《履巉岩本草》记载的天茄儿,为茄科植物龙珠Tubocapsicumanomalum(Franch.etSav.)Makino。【关键词】履巉岩本草品种天茄儿考证Abstract:Toinvestigatethehistoricaloriginsoffolkherbalmedicine“Tianqieer”,.freeled
2、bytextural,botanicalcharacteristicsresearch,andfieldsurvey.The“Tianqieer”anomalum)ofSolanaceaefamily.KeynigrumLinn.[1]作者仔细观察了《履巉岩本草》彩色药图(见图1),进行了分类、鉴定,认为郑先生的鉴定结果值得商榷,天茄儿应该为茄科植物龙珠Tubocapsicumanomalum(Franch.etSav)Makino。考证过程如下。1龙葵和龙珠的区别特征龙葵和龙珠均属茄科植物,两者的外形非常接近,
3、容易混淆。但是两者有四个明显的区别,区别见表1和图2[2]。2历代主要本草对龙葵和龙珠的记载龙葵,始载于《新修本草》(苏敬等撰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书曰:“龙葵味苦,寒,无毒。食之解劳少睡,其子疗丁肿。叶所在有之,关河间谓之苦菜者。叶圆,花白,子若牛李子,生青熟黑”。图1《履巉岩本草》天茄儿的药图(略)表1龙葵和龙珠的区别(略)图2《浙江植物志》(第五卷)龙珠和龙葵的墨线图(略)图3《本草纲目》、《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中的龙葵图(略)龙珠,始载于《本草拾遗》(陈藏器撰,成书于唐开元27年,公元73
4、9年),书云:“龙珠味苦,寒,无毒。子:主丁肿;叶:变白发,令人不睡。生道旁,子圆赤珠似龙葵,但子熟时赤耳”。《救荒本草》(朱橚撰于明永乐间四年,公元1406年),书曰:“天茄儿苗生田野中,苗高二尺许,茎有线楞,叶似姑娘草叶而大,又似和尚菜叶却小。开五瓣小白花,结子似野葡萄大,紫黑色,味甜”,此处天茄儿苗可以根据果实紫黑色,确定为茄科植物龙葵SolanumnigrumLinn。《本草纲目》(李时珍撰,初刻于书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记载:“龙葵、龙珠,一类二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嫩时可食,柔滑。渐
5、高二、三尺,茎大如箸,似灯笼草而无毛。叶似茄叶而小。五月以后,开小白花,五出黄蕊。结子正圆,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数颗同缀,其味酸。中有细子,亦如茄子之子。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记载:“龙葵,唐本草始著录,李时珍以为图经老鸦眼睛草。俚医亦曰天泡果,其赤者为龙珠,处处有之。”从历代主要本草著作来看,由于龙葵与龙珠的果实颜色差别非常明显,果实成熟时红色者为龙珠,黑色者为龙葵见图3。两者功效相近,故《履巉岩本草》中记
6、载“性凉,无毒。诸般疮疾,大能医治”,与传统观点是一致的。3讨论3.1天茄儿果实颜色抄绘时发生错绘的可能性探讨由于《履巉岩本草》原书已佚失,现仅存明转绘本,在明代转绘时是否可能发生错绘?从天茄儿现存的彩色图谱观察,结合其植物特征,作者认为果实的颜色不可能发生错绘。龙珠的果实生青熟赤,花及果实均着生于叶腋,单生或近簇生,花常1~3朵,特征描述非常正确,说明转绘者忠实地保留了王介原书的天茄儿的果实颜色。3.2天茄儿的药名带有典型的杭州方言特征杭州是南宋的首都,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履巉岩本草》记载的是
7、南宋时期杭州的民间草药,药名“天茄儿”,带“儿”音,是杭州方言的显著特征之一。带“儿”音的药名,除天茄儿外,尚有猫儿薄荷、醉鱼儿草、笑靥儿草,为考证《履巉岩本草》撰绘的地点是杭州提供了语言学依据。3.3龙珠古今分布说明杭州西湖山区的环境和植物种类的组成发生了变化龙珠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生长于浙江省山区、半山区的山坡、林缘、山谷溪边及灌草丛中。而现今杭州西湖山区已经找不到龙珠的踪迹。龙珠在《履巉岩本草》的记载,说明龙珠在南宋时期的杭州凤凰山和玉皇山一带是有分布的。从南宋到现在近800年间,杭州西湖山区的气候
8、、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的改变,导致组成山区植被的植物种类及其组成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龙珠这个例子可以得到见证。致谢:本研究得到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姚振生教授的悉心指导特此致以衷心感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