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29393
大小:65.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中红细胞形态的结果探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UF-lOOO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中红细胞形态的结果探讨【摘要】目的:对UF-1O⑻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尿中肾性血尿的结果进行评价。方法:住院病人新鲜的尿夜标本,用UF-1O⑻i测定,对其中报告为肾性血尿阳性的标本425例以离心法对沉渣进行显微镜检查。结果:UF-lOOOi系统对血尿来源的检测与显微镜检查的结果有较高的相关一致性。结论:UF-lOOO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红细胞形态有很好的识别力,能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关键词】UF-1OOOi尿沉渣分析仪;红细胞形态;肾性血尿UF-lOOOi检测原理是采用红色半导体激光的流式细胞分析方法,
2、对尿中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透明管型、细菌、结晶、酵母样真菌、小圆上皮细胞、病理性管型、粘液丝、精子、电导率)进行定量分析,提供定量参数。在红细胞检测方面,除了对红细胞的识别和计数外,还提供了许多红细胞的信息(RBC-Info)参数,即RBC-70FCSC(70%红细胞前向散射光),RBC-FCS-DW(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分布宽度),Large-RBC(大红细胞),Smal1-RBC(小红细胞)等,从而使仪器鉴别血尿的来源成为可能。本试验通过镜检UF-1000i提示肾性血尿的标本,以镜检为标准,计算UF-1000i符合率。1材料和方法1.1仪器和试剂:u
3、F-1000i及配套试剂、质控品均由曰本sysmex公司提供。Olympus生物显微镜,低速离心机(北京医用仪器厂)。1.2材料:一次性专用清洁容器留取2017年12月至2017年2月间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的病人新鲜尿液标本,尿量15-20ml,用于UF-1000i尿沉渣计数分析和显微镜检1.3方法.1UF-1000i分析仪测定:严格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测定过程中对仪器进行室内质控监测。离心法:对仪器报告为肾性血尿阳性的标本425例,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1],取充分混匀尿液10m1于有凸头专用塑料离心管中,以相对离心力(RCF)4⑻g离心沉淀5分钟;取出
4、,倾去上层尿液9.8m1,留下尿沉渣0.2m1,充分混匀,倾倒在洁净载玻片上进行显微镜2结果UF-1000i分析仪测定:以彡80%的尿RBC-7OFCSC(70%红细胞前向散射光X126ch(ch是仪器检测到的脉冲信号的强度和宽度单位符号),<80%的尿RBC-70FCSC(70%红细胞前向散射光)>84ch为仪器法检测肾性血尿组;显微镜下:红细胞畸形率彡75%为显微镜检测肾性血尿组。UF-10001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结果见表1。3讨论尿液红细胞是病理性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疗有重要意义[4]。日本东亚医用电子公司Sysmex生产的UF-1
5、000i型全自动尿沉渣检测仪,是最新的尿沉渣分析产品,采用红色半导体激光的流式细胞测量技术,具有红细胞、白细胞等有形成分检测通道和尿中细菌检测专用通道。上对尿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结晶体、精子及酵母菌等细胞成分进行核酸荧光染色并迅速检测,并可对红细胞作形态分类(分为均一型、非均一型及混合型三种),有助于判别血尿出血部位[2]。uF—1000i自动化程度高,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用于成形成分快速筛选,进行标本常规定量是适合临床应用的。由于采用了该仪器,作者所在单位的临床检验科室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劳动强度大幅降低。作者的复查结果也说明,分析仪报告
6、为肾性血尿阳性的标本以离心法对尿沉渣进行显微镜复查时的结果,有较好的重复性(见表1,符合率达96%)。因为仪器检测提示为非肾性血尿及混合性血尿的标本在我院并不多见,本文作者无法在此对其作出比较,有待积累数据。总之,作者认为,在大工作量环境下,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能保证检验速度和检测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是较理想的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真正做到了标准化、自动化,提高了尿沉渣检验的质量。参考文献[1]叶应妖,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77,134〜135[2]丛玉隆.尿液细胞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学研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
7、17:29(2):11〜14[3]张云虎.尿液沉渣实录彩色图谱[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2017,43;222[4]曹研,陈玲等.尿液整体化分析与尿沉渣图谱[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51〜57[5]李徽,黄旭东.UF-1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病理性管型的探讨[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1,14(1):44〜45[6]丛玉隆,马俊龙.当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8,85〜10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